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溯源篇 | 第13-49页 |
——审美范畴“厚”的文化阐释 | 第13-49页 |
第一章 农耕文化与“厚”观念的产生 | 第14-24页 |
第二章 传统美学与“厚”范畴的发展 | 第24-49页 |
第一节 阴阳美学的积淀 | 第24-28页 |
第二节 儒家美学的沾溉 | 第28-34页 |
第三节 老庄美学的丰富 | 第34-40页 |
第四节 禅宗美学的浸润 | 第40-43页 |
小结 | 第43-49页 |
历史篇 | 第49-117页 |
——审美范畴“厚”的发展演变 | 第49-117页 |
第三章 观念的萌起 | 第50-59页 |
第四章 诗歌美学中的“厚”论 | 第59-83页 |
第一节 温柔敦厚 | 第59-67页 |
第二节 气象浑厚 | 第67-71页 |
第三节 厚出于灵 | 第71-75页 |
第四节 无厚之厚 | 第75-79页 |
第五节 厚必由于性情 | 第79-83页 |
第五章 词话美学中的“厚”论 | 第83-104页 |
第一节 浑厚和雅 | 第84-86页 |
第二节 寄厚于轻 | 第86-90页 |
第三节 折衷柔厚 | 第90-94页 |
第四节 温厚以为体 | 第94-99页 |
第五节 以厚为要旨 | 第99-104页 |
第六章 书画美学中的“厚”论 | 第104-117页 |
第一节 书论“厚”之逻辑演进 | 第104-111页 |
第二节 画论“厚”之主要观点 | 第111-117页 |
理论篇 | 第117-161页 |
——审美范畴“厚”的结构解析 | 第117-161页 |
第七章 “厚”对创作主体的人格规范 | 第118-130页 |
第一节 积养致厚与人格提升 | 第118-122页 |
第二节 温柔敦厚与人格陶范 | 第122-130页 |
第八章 “厚”在创作中的实现方法 | 第130-139页 |
第一节 思沉力厚 | 第131-134页 |
第二节 以无厚入有间 | 第134-139页 |
第九章 “厚”在作品中的表现形态 | 第139-150页 |
第一节 意之厚 | 第139-143页 |
第二节 气之厚 | 第143-150页 |
第十章 “厚”在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 第150-161页 |
第一节 从厚味到味厚 | 第150-155页 |
第二节 味厚之美学表征 | 第155-161页 |
结语 | 第161-164页 |
参书要目 | 第164-173页 |
后记 | 第173-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