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纺纱理论与纺纱工艺论文

纱线与织物同机弯曲表征及建模分析

第1章 绪论第1-34页
   ·概述第16-25页
     ·国内外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第16-17页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第17-18页
     ·科学技术价值和特色第18-19页
     ·纱线与织物弯曲性能的理论回顾第19-22页
     ·纱线与织物弯曲刚度相互关系模型的回顾第22-25页
   ·纱线与织物弯曲性能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第25-31页
     ·纱线弯曲性能的测量方法与理论第25-28页
     ·织物弯曲性能的测量方法与理论第28-30页
     ·纱线及织物弯曲性能的影响因素第30-31页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第31-34页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第31-32页
     ·课题拟解决的问题、技术路线和创新性第32-34页
第2章 纱线与织物性能组合原位测量系统第34-46页
   ·CHES-FY基本结构与测量原理第34-38页
     ·CHES-FY设计理念第34页
     ·CHES-FY系统特征第34-35页
     ·CHES-FY物理结构第35-36页
     ·CHES-FY功能与特征第36页
     ·CHES-FY典型抽拔特征第36-37页
     ·CHES-FY与其他同类测量仪的比较第37-38页
   ·CHES-FY硬件系统配置第38-42页
     ·CHES-FY硬件系统测量基本机构第38-40页
     ·CHES-FY系统实施方案第40页
     ·CHES-FY系统优点第40-41页
     ·CHES-FY系统硬件功能模块第41-42页
   ·CHES-FY软件系统配置第42-44页
     ·CHES-FY系统软件通信第43页
     ·CHES-FY系统测量第43-44页
   ·小结第44-46页
第3章 CHES-FY系统理论分析与建模第46-74页
   ·试验测量与试样制备第46-50页
     ·CHES-FY系统的校验第46-48页
     ·测量步骤第48-49页
     ·试样制备第49-50页
   ·统测量过程与理论建模第50-54页
     ·系统测量过程第50-52页
     ·典型抽拔力一位移曲线与分析第52-53页
     ·测量特征值第53-54页
   ·系统理论分析与建模第54-73页
     ·质量理论分析与建模第54-56页
     ·弯曲理论分析与建模第56-61页
     ·摩擦理论分析与建模第61-64页
     ·拉伸理论分析与建模第64-72页
     ·测厚理论分析与建模第72-73页
   ·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CHES-FY系统测量结果与讨论第74-118页
   ·织物的性能测量第74-102页
     ·试样与基本测量方法第74-77页
     ·称重测量结果与分析第77-79页
     ·弯曲性能测量结果与分析第79-91页
     ·摩擦性能测量结果与分析第91-94页
     ·拉伸性能测量结果与分析第94-100页
     ·测厚测量结果与分析第100-102页
   ·纱线与织物弯曲性能间的关系第102-109页
     ·试样与实测结果第102-104页
     ·纱线弯曲参数间的关系第104页
     ·纱线与织物弯曲刚度比例模型的研究第104-107页
     ·纱线与织物实测弯曲刚度间的经验模型第107-108页
     ·纱线弯曲刚度测量的应用第108-109页
   ·CHES-FY系统特征阶段模式分析与建模第109-116页
     ·CHES-FY系统称重特征分析第109-110页
     ·CHES-FY系统弯曲特征分析与建模第110-113页
     ·CHES-FY系统摩擦特征分析第113-115页
     ·CHES-FY系统拉伸特征分析第115页
     ·CHES-FY系统测厚特征分析第115-116页
   ·小结第116-11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1页
   ·结论第118-120页
   ·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127-129页
附录1 CHES-FY、KES-FB和FAST三套系统测量参数比较表第129-130页
附录2 CHES-FY系统装置主视图第130-131页
附录3 CHES-FY系统装置数据采集卡参数设置第131-135页
附录4 19块毛织物10次经密测量结果表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C2对称的手性邻二胺配体高立体选择性催化有机锌试剂与醛的加成反应研究
下一篇: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