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pH双敏性药物膜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
第一章 前言 | 第1-27页 |
1 药物控释剂的分类、释药方式和释药机理 | 第14-16页 |
1.1 药物控释剂的分类 | 第14页 |
1.2 药物控释的方式 | 第14-15页 |
1.3 控释剂的释药机理 | 第15-16页 |
1.3.1 溶出原理 | 第15页 |
1.3.2 扩散原理 | 第15页 |
1.3.3 溶蚀与溶出、扩散相结合 | 第15页 |
1.3.4 渗透压原理 | 第15页 |
1.3.5 离子交换原理 | 第15-16页 |
2 现有缓释制剂的类型 | 第16-18页 |
2.1 片剂 | 第16-17页 |
2.2 膜剂 | 第17页 |
2.3 微粒剂 | 第17-18页 |
2.4 丸剂 | 第18页 |
2.5 注射剂 | 第18页 |
3 缓释制剂的载体材料 | 第18-22页 |
3.1 对药用高分子材料的要求 | 第19页 |
3.2 高分子缓释材料的分类 | 第19-20页 |
3.2.1 非生物降解的药物缓释高分子材料 | 第19-20页 |
3.2.2 能生物降解的药物缓释高分子材料 | 第20页 |
3.2.3 可生物降解材料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优点 | 第20页 |
3.3 高分子材料在制药工业中的作用、现状和前景 | 第20-22页 |
3.3.1 高分子在制药工业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3.3.2 高分子在制药工业中的现状 | 第21页 |
3.3.3 高分子在制药工业中的发展前景 | 第21-22页 |
4 高分子相变材料 | 第22-24页 |
4.1 相变原理 | 第22-23页 |
4.2 相变材料(PCM)的选择标准 | 第23页 |
4.3 高分子相变材料的研究状况和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药物膜的制备及相容性和相变行为研究 | 第27-54页 |
1 原料 | 第27-36页 |
1.1 聚乙二醇 | 第27-29页 |
1.1.1 聚乙二醇的结构和性质 | 第27-28页 |
1.1.2 PEG相变性能的应用 | 第28-29页 |
1.1.3 PEG在药物制剂工业上的应用 | 第29页 |
1.2 纤维素 | 第29-33页 |
1.2.1 纤维素的分子结构 | 第29-30页 |
1.2.2 纤维素的性质 | 第30-31页 |
1.2.3 再生纤维素的生产工艺 | 第31-32页 |
1.2.4 纤维素的用途 | 第32-33页 |
1.3 模型药物 | 第33-36页 |
1.3.1 维生素C | 第33-35页 |
1.3.2 卡托普利片 | 第35-36页 |
1.3.2.1 卡托普利的结构 | 第35页 |
1.3.2.2 卡托普利的性质和医学上的应用 | 第35-36页 |
2 药膜的配比分析和制备过程 | 第36-38页 |
2.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 第36页 |
2.2 载体膜的制备过程 | 第36-38页 |
2.2.1 前期准备 | 第36-37页 |
2.2.2 溶液脱泡 | 第37页 |
2.2.3 涂膜 | 第37页 |
2.2.4 结论 | 第37-38页 |
3 纤维素/聚乙二醇共混物的相容性研究 | 第38-40页 |
3.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38页 |
3.2 测试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0页 |
3.4 结论 | 第40页 |
4 纤维素/聚乙二醇共混物的相变行为 | 第40-41页 |
5 药膜的制备和相变性能研究 | 第41-50页 |
5.1 药物膜的制备 | 第41页 |
5.2 药物膜的相变性能的研究 | 第41-47页 |
5.2.1 相变焓 | 第42-43页 |
5.2.2 相变温度 | 第43-47页 |
5.2.3 结论 | 第47页 |
5.3 两种药物膜与空白膜相变性能的比较 | 第47-50页 |
6 小结 | 第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第三章 药物膜的厚度及缓释行为测试 | 第54-70页 |
1 膜的厚度测试 | 第54-55页 |
1.1 测试原理 | 第54页 |
1.2 厚度测定 | 第54-55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55页 |
2 药膜缓释性能的测试 | 第55-68页 |
3.1 电导率测定原理 | 第56-60页 |
3.1.1 溶液的电导G及电导率M | 第56-57页 |
3.1.2 溶液的摩尔电导率ΛM | 第57页 |
3.1.3 溶液的浓度与导电性能的之间的关系 | 第57-59页 |
3.1.4 电导率仪参数的设定 | 第59-60页 |
3.1.4.1 温度参数的设定 | 第59页 |
3.1.4.2 电极常数的设定 | 第59-60页 |
3.2 缓释过程的动态测试 | 第60-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3.3.1 不同条件对缓释的影响 | 第61-65页 |
3.3.2 缓释动力学模型和参数 | 第65-68页 |
3.3.3 结论 | 第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四章 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及其与经典模型的比较 | 第70-79页 |
1 实验 | 第71页 |
2 药物缓释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3 新模型与经典模型的比较 | 第72-76页 |
3.1 HIGUCHI模型 | 第72-73页 |
3.2 零级和一级释放模型 | 第73-74页 |
3.3 比较 | 第74-75页 |
3.4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