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系统中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效应--以传统稻鱼系统为研究范例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引言 | 第12-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 ·农业系统中作物的种间关系研究 | 第12-13页 |
| ·稻田多个物种共存物种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13-16页 |
| ·稻田多个物种共存物种对病虫草害的影响 | 第13-16页 |
| ·稻田多个物种共存物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16页 |
|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18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 ·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 试验1 水稻与鱼的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 试验2 水稻品种对稻鱼系统的响应 | 第19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9-20页 |
| ·稻田水体5cm处水温测定 | 第19页 |
| ·近水面光强测定 | 第19页 |
| ·水中溶解氧测定 | 第19页 |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19页 |
| ·水稻生长动态、产量测定 | 第19页 |
| ·鱼生长量和产量测定 | 第19页 |
| ·稻田虫害观测 | 第19-20页 |
| ·杂草物种数、物种个数及生物量测定 | 第20页 |
| ·鱼撞水稻的力与角度模拟试验观测 | 第20页 |
| ·调查点虫害、杂草的观测 | 第20页 |
| ·传统品种的产量测定 | 第20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0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20-32页 |
| ·稻和鱼的产量 | 第20-21页 |
| ·稻的产量 | 第20-21页 |
| ·鱼的产量 | 第21页 |
| ·水稻生长和鱼的增长 | 第21-22页 |
| ·水稻的生长动态 | 第21-22页 |
| ·鱼的生长动态 | 第22页 |
| ·高温季节稻田微环境中光、温和水体溶氧 | 第22-25页 |
| ·水稻对水体温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 ·水稻对稻田近水面光强的影响 | 第24页 |
| ·鱼对水体溶解氧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 | 第25-26页 |
| ·水稻基部稻飞虱 | 第25页 |
| ·稻田杂草 | 第25-26页 |
| ·稻田土壤特性 | 第26-28页 |
| ·稻田土壤全氮、磷、钾 | 第26-27页 |
| ·稻田土壤有机质 | 第27页 |
| ·稻田土壤速效磷钾 | 第27-28页 |
| ·鱼的行为与稻飞虱 | 第28-29页 |
| ·稻鱼系统中传统品种和现代品种的表现 | 第29-32页 |
| ·传统品种与现代品种水稻性状的比较 | 第29-31页 |
| ·传统品种与现代品种的稻-鱼系统杂草发生的比较 | 第31页 |
| ·传统品种与现代品种的稻-鱼系统稻飞虱的比较 | 第31-32页 |
| 4 讨论 | 第32-34页 |
| ·稻鱼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效应及机理 | 第32页 |
| ·稻鱼系统中水稻传统品种与现代品种的表现 | 第32-33页 |
| ·农业生物多样性在维持农业系统稳定的意义 | 第33-34页 |
| 5 小结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附: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撰写和发表的文章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