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7页 |
第一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的演进 | 第17-34页 |
一、1999 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状况及成因分析 | 第17-24页 |
(一) 1999 年以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典型特征 | 第17-19页 |
(二) 成因分析 | 第19-24页 |
二、2000-2005 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改革措施及成效 | 第24-34页 |
(一)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举措 | 第24-31页 |
(二)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改革成效 | 第31-34页 |
第二章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4-51页 |
一、控制风险与发展业务的矛盾日趋尖锐 | 第34-36页 |
二、内部评级体系和征信系统尚不完善,风险掌控能力仍存在诸多不足 | 第36-38页 |
(一) 内部评级体系构建刚刚起步 | 第36-37页 |
(二) 征信系统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37-38页 |
三、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存在不足 | 第38-46页 |
(一) 贷款客户评级指标体系不完善 | 第38-41页 |
(二) 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 | 第41-43页 |
(三) 抵(质)押物(权)价值评估技术仍不完善 | 第43-44页 |
(四) 当前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只能给出风险大小的模糊评价,难以统筹风险、收益和资本需求,无法满足贷款风险精细化管理要求 | 第44-46页 |
四、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创新工具和创新措施较少 | 第46-51页 |
(一) 存量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创新力度不强 | 第46-49页 |
(二) 贷款信用风险防范化解的创新工具种类较少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新举措 | 第51-85页 |
一、依托信息科技技术,积极配合央行构筑准确、高效、迅捷的企业征信系统,建立优良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 | 第51-52页 |
(一) 扩大征信系统信息容量 | 第51-52页 |
(二) 加强本行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实现与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的优化对接 | 第52页 |
(三) 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海外分支机构企业客户信息的归集和处理工作 | 第52页 |
二、加快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规范客户信用评级标准 | 第52-59页 |
(一) 强化企业财务报表评估,夯实内部评级体系的数量分析基础 | 第52-56页 |
(二) 加强和量化其他辅助因素的分析和评估,提高内部评级体系的客户甄别效能 | 第56-59页 |
三、开发切合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特点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实现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手段的更新换代 | 第59-70页 |
(一) 基本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及运用 | 第59-66页 |
(二)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工作要点 | 第66-70页 |
四、改革信贷业务绩效考核机制,强化资本约束和收益回报 | 第70-73页 |
(一) RAROC 和EVA 概要 | 第71-72页 |
(二) 国有商业银行以RAROC 和EVA 进行贷款业绩考核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72-73页 |
五、积极调整信贷资产总量和结构,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实现客户、行业以及国别风险结构的合理配置 | 第73-77页 |
(一) 优化贷款客户结构,降低客户集中度风险 | 第74-75页 |
(二) 优化贷款行业结构,避免贷款风险行业过度集中 | 第75-76页 |
(三) 优化贷款国别结构,降低国家风险 | 第76-77页 |
六、依托衍生品市场发展,开拓转移及分散贷款及贷款组合信用风险的新渠道 | 第77-81页 |
(一) 信用违约互换 | 第77-79页 |
(二) 总收益互换 | 第79-80页 |
(三) 信用联结票据 | 第80-81页 |
七、培育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专家级队伍,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 第81-85页 |
(一) 培育和打造一支风险管理专家队伍 | 第81-82页 |
(二) 构建先进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后记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