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54页 |
·长余辉材料简介 | 第16-19页 |
·预备知识 | 第19-31页 |
·固体发光材料 | 第19-22页 |
·轨道偶合和光谱项符号 | 第22-24页 |
·l-l偶合 | 第22页 |
·S-S偶合 | 第22页 |
·L-S偶合 | 第22-23页 |
·j-j偶合 | 第23页 |
·光谱项符号 | 第23-24页 |
·电子跃迁与选择定则 | 第24-26页 |
·镧系稀土原子及离子 | 第26-27页 |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及光谱特性 | 第27-31页 |
·碱土金属长余辉材料的光谱特性 | 第31-33页 |
·量子效率高 | 第31-32页 |
·可见光发射 | 第32页 |
·发射波长可调 | 第32页 |
·余辉时间长 | 第32-33页 |
·稳定性好,寿命长 | 第33页 |
·长余辉材料的基质晶体和激活离子的研究 | 第33-38页 |
·基质晶体研究 | 第33-35页 |
·稀土激活离子研究 | 第35-38页 |
·长余辉发光机理及缺陷研究 | 第38-46页 |
·空穴转移模型 | 第38-41页 |
·位型坐标模型 | 第41-42页 |
·能量传递模型 | 第42页 |
·电子转移模型 | 第42-44页 |
·长余辉发光动力学模型 | 第44-45页 |
·陷阱对长余辉材料的影响 | 第45-46页 |
·碱土金属长余辉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46-52页 |
·固相反应法 | 第47-48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48-49页 |
·低温燃烧合成法 | 第49页 |
·水热合成法 | 第49页 |
·缓冲溶液沉淀法 | 第49-50页 |
·微波辐射合成法 | 第50-51页 |
·激光加热气相合成法 | 第51-52页 |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及展望 | 第52页 |
·选题背景 | 第52-54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其实验方法 | 第54-66页 |
·研究内容 | 第54-55页 |
·论文安排 | 第55页 |
·实验原料 | 第55-56页 |
·样品制备 | 第56-62页 |
·活性合金粉末的制备及水解 | 第56-62页 |
·概述 | 第56-57页 |
·活化设备及技术 | 第57-61页 |
·活性合金粉末水解 | 第61-62页 |
·长余辉材料的制备 | 第62页 |
·性能测试 | 第62-66页 |
·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测试 | 第62-63页 |
·余辉衰减曲线的测试 | 第63-64页 |
·TG-DTG热分析 | 第64页 |
·其他理化性能测试 | 第64-66页 |
第三章 固相反应前驱复合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66-102页 |
·Al-Sr合金粉末的XRD衍射图谱 | 第66-67页 |
·活化工艺参数对Al-Sr合金粉末性能的影响 | 第67-74页 |
·雾化气体压力对Al-Sr合金粉末 | 第67-70页 |
·转盘转速对Al-Sr合金粉末影响 | 第70-73页 |
·Al-Sr合金粉末SEM观察 | 第73-74页 |
·活性合金粉末的水解反应 | 第74-81页 |
·水解反应过程中pH值变化 | 第75-76页 |
·水解产物的XRD衍射图谱 | 第76-77页 |
·水解产物的粒度分布 | 第77-78页 |
·水解产物的SEM观察 | 第78-79页 |
·合金粉末与水解产物的BET比较 | 第79-80页 |
·水解产物EDS能谱 | 第80-81页 |
·水解产物的热处理工艺研究 | 第81-88页 |
·TG-DTG热分析 | 第81-82页 |
·X衍射分析 | 第82-84页 |
·BET比表面积 | 第84-86页 |
·SEM观察 | 第86-87页 |
·700℃下热处理后激光粒度分布 | 第87-88页 |
·合金粉末水解反应分析 | 第88-100页 |
·水解反应历程 | 第89-94页 |
·水解反应过程中水解产物晶核的生成和晶体生长 | 第94-100页 |
·晶核生成 | 第94-97页 |
·晶体长大 | 第97-99页 |
·水解产物的团聚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四章 SrAl_2O_4∶Eu~(2+),Dy~(3+)长余辉材料制备工艺研究 | 第102-145页 |
·烧结温度对长余辉材料相态的影响 | 第103-108页 |
·助熔剂对长余辉材料相态的影响 | 第108-111页 |
·长余辉材料的微观形貌 | 第111-113页 |
·长余辉粉末材料的粒度分布 | 第113-114页 |
·助熔剂对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反应气氛对对长余辉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稀土掺杂量对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118-127页 |
·Eu掺杂量对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118-122页 |
·Dy掺杂量对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122-127页 |
·Sr_(1-x-y)Al_2O_4∶xEu~(2+),y Dy~(3+)体系晶体结构研究 | 第127-133页 |
·长余辉材料SrAl_2O_4固相反应机理分析 | 第133-139页 |
·长余辉材料SrAl_2O_4余辉曲线拟合分析 | 第139-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5页 |
第五章 长余辉材料缺陷化学、晶体结构及发光机理研究 | 第145-183页 |
·长余辉材料缺陷化学分析 | 第145-169页 |
·Sr_(1-x-y)Al_2O_4体系缺陷化学分析 | 第147-152页 |
·Sr_(1-x)Al_2O_4∶xEu~(2+)体系缺陷化学分析 | 第152-156页 |
·Sr_(1-x-y)Al_2O_4∶xEu~(2+),y Dy~(3+)体系缺陷化学分析 | 第156-163页 |
·缺陷化学分析对试验现象的解释 | 第163-169页 |
·缺陷化学对不同还原气氛条件试验结果分析 | 第165-167页 |
·掺杂稀土氧化物种类对体系缺陷的影响 | 第167-169页 |
·长余辉材料发光机理研究 | 第169-180页 |
·Eu~(2+)离子的激发 | 第170-172页 |
·Eu~(2+)离子的发射 | 第172-176页 |
·Sr_(0.94)Al_2O_4∶Eu_(0.01),Dy_(0.03)体系长余辉发光模型的建立 | 第176-180页 |
·本章小结 | 第180-183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183-187页 |
致谢 | 第187-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201页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01-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