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补血方剂探讨补血法处方规律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中医处方学的历史与发展 | 第11-13页 |
| 第二部分 “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 第13-17页 |
| 1 方与法的关系 | 第13页 |
| 2 处方法与治法、立法的辨识 | 第13页 |
| 3 处方的原则 | 第13-14页 |
| ·以证候为依据 | 第14页 |
| ·以立法为准则 | 第14页 |
| ·安全有效无毒 | 第14页 |
| 4 处方的组成结构 | 第14-16页 |
| 5 处方的组成变化 | 第16-17页 |
| ·药味加减的变化 | 第16页 |
| ·药量增减的变化 | 第16页 |
| ·剂型变更的变化 | 第16-17页 |
| 第三部分 补血法的概念与处方规律 | 第17-66页 |
| 1 补血法的概念 | 第17页 |
| 2 补血法的主治病证 | 第17-33页 |
| ·血虚证的概念 | 第17页 |
| ·血虚证的古今研究概况 | 第17-26页 |
| ·血虚证的古代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 ·血虚证的现代研究 | 第19-26页 |
| ·血虚证的病因病机 | 第26-27页 |
| ·血虚证临床表现 | 第27-33页 |
| ·血虚证的类证鉴别 | 第33页 |
| ·血虚证与阴虚证的鉴别 | 第33页 |
| ·血虚证与气血两虚证的鉴别 | 第33页 |
| ·血虚证的治法 | 第33页 |
| 3 补血法的概念与处方规律 | 第33-43页 |
| ·常用主药的选择 | 第33-34页 |
| ·常用辅药的选择 | 第34-39页 |
| ·常用佐药的选用 | 第39-42页 |
| ·使药的选用 | 第42-43页 |
| 4 补血法处方举例 | 第43-66页 |
| 第四部分 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 第66-92页 |
| 1 补血药的收集与整理 | 第66-70页 |
| ·以补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 第66-67页 |
| ·兼有补血作用的药物 | 第67-70页 |
| 2 补血方的收集与处理 | 第70-88页 |
| ·选方标准 | 第70页 |
| ·补血方的收集整理 | 第70-81页 |
| ·资料处理 | 第81页 |
| ·统计分析结果 | 第81-88页 |
| 3 讨论 | 第88-92页 |
| ·补血方用药情况分析 | 第88-89页 |
| ·主药用药情况分析 | 第89页 |
| ·辅药用药情况分析 | 第89-91页 |
| ·佐药用药情况分析 | 第91页 |
| ·使药用药情况分析 | 第91-92页 |
| 结语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