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 关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理论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影响农民集中居住的因素研究 | 第10页 |
2、农民集中居住的实施步骤研究 | 第10页 |
3、农民集中居住后续发展的相关支持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关于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践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国内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践 | 第11页 |
2、国外乡村建设和集中居住实践借鉴 | 第11-12页 |
(三) 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研究评述 | 第12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文献回顾与分析法 | 第14页 |
2、统计分析法 | 第14页 |
3. 关键知情人访谈法 | 第14页 |
4. 实地考察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农民集中居住的理论体系 | 第15-18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15页 |
(一) 农民集中居住 | 第15页 |
(二) 人口迁移 | 第15页 |
(三) 农村社区 | 第15页 |
二、相关学科理论 | 第15-18页 |
(一) 人口城市化理论 | 第16页 |
(二) 人口迁移理论 | 第16页 |
(三) 社区人口理论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四川省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现状、特征及问题 | 第18-22页 |
一、四川省农村居民分散居住形态 | 第18-19页 |
二、四川省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现状及特征 | 第19-20页 |
(一) 四川省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现状 | 第19-20页 |
(二) 四川省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的总体特征 | 第20页 |
三、四川省农村居民分散居住对农村社区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20-22页 |
(一) 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农村社区发展缺乏活力 | 第20-21页 |
(二) 地理位置偏远,农村社区发展动力不足 | 第21页 |
(三) 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社区发展难以为继 | 第21页 |
(四) 资源利用效率低,农村社区经济水平难以大幅提升 | 第21页 |
(五)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水平难以提升,农村社区发展空间受限 | 第21-22页 |
第四章 四川省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实践 | 第22-26页 |
一、四川省农民集中居住模式介绍 | 第22-25页 |
(一) 城镇辐射带动模式 | 第22页 |
(二) 工程建设失地农民安置模式 | 第22-23页 |
(三) 扶贫开发模式 | 第23页 |
(四) 农村土地整治带动模式 | 第23页 |
(五) 灾后重建集中安置模式 | 第23-24页 |
(六) 其它模式 | 第24-25页 |
1、现代农业、农业园区催生型 | 第24页 |
2、乡村旅游发展型 | 第24页 |
3、村庄整治(人居环境治理)带动型 | 第24-25页 |
二、与其它人口迁移方式的比较特点 | 第25-26页 |
(一) 村集体组织地域内部的人口迁移 | 第25页 |
(二) 政府主导下的人口迁移 | 第25页 |
(三) 有较为明晰的迁移预期收益 | 第25页 |
(四) 迁移后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 第25-26页 |
第五章 四川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对农村社区产生的影响 | 第26-30页 |
一、影响农村社区建设的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一) 地理位置因素 | 第26页 |
(二) 资源因素 | 第26页 |
(三) 经济因素 | 第26页 |
(四) 公共服务设施因素 | 第26页 |
(五) 社区人口结构因素 | 第26-27页 |
二、四川省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 | 第27-30页 |
(一) 积极影响 | 第27页 |
1、推动了农村社区布局与城镇体系的融合 | 第27页 |
2、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 第27页 |
3、实现了生态环境资源的优化利用 | 第27页 |
4、公共服务设施配备有了标准可依 | 第27页 |
(二) 产生的问题 | 第27-30页 |
1、农民居住空间变迁与生活方式变迁不协调 | 第27-28页 |
2、部分社区居民在集中居住后存在实际困难或经济损失 | 第28页 |
3、部分农民后续发展可能难以得到保障 | 第28页 |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达标 | 第28页 |
5、农民集中居住区“空心村”现象依然存在 | 第28-30页 |
第六章 对策和建议 | 第30-32页 |
一、指导思想 | 第30页 |
二、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一)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村民自治的原则 | 第30页 |
(二) 产业配套发展和就业优先的原则 | 第30页 |
(三) 坚持统筹兼顾、逐步完善的原则 | 第30-31页 |
三、对策和建议 | 第31-32页 |
(一) 完善相关部门规划实施工作的协调和衔接 | 第31页 |
(二) 加快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民增收 | 第31页 |
(三)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合理退出机制 | 第31页 |
(四) 加强社区文化宣传,培养社区居民文明生活方式 | 第31-3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32-34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32-33页 |
(一) 从理论层面看,农民集中居住是一种不完全不彻底的人口城市化模式 | 第32页 |
(二)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由于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偏差,农民集中居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 第32-33页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件一 基层负责人访谈提纲 | 第36-37页 |
附件二 农村集中居住区调查问卷表 | 第37-38页 |
附件三 农村居民聚居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个人简历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