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平等思想研究
| 引言 | 第1-8页 |
| 一、谭嗣同平等思想的形成 | 第8-17页 |
| (一) 民族危亡的冲击 | 第8页 |
| (二) 个人独特经历 | 第8-12页 |
| 1. “遍遭纲伦之厄”的童年 | 第8-9页 |
| 2. “视察风土,物色豪杰”的游历生活 | 第9-11页 |
| 3. 开矿办厂的实践 | 第11-12页 |
| (三) 思想来源 | 第12-17页 |
| 1.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 第12-14页 |
| 2. 西方科学民主思想 | 第14-15页 |
| 3. 佛教众生平等思想 | 第15-17页 |
| 二、谭嗣同平等思想的理论础 | 第17-20页 |
| (一) 以太-仁-通-平等 | 第17-19页 |
| (二) “以太即性”说 | 第19-20页 |
| 三、谭嗣同平等思想的内容 | 第20-35页 |
| (一) 政治平等思想 | 第21-26页 |
| 1. 民族平等 | 第21-24页 |
| 2. “民本君末”论 | 第24-26页 |
| (二) 经济平等思想 | 第26-29页 |
| 1. 矿业商办以平等民权 | 第26-27页 |
| 2. “财均以流” | 第27-28页 |
| 3. “行井田之法”以均贫富 | 第28-29页 |
| (三) 社会平等思想 | 第29-35页 |
| 1. “冲决网罗” | 第29-32页 |
| 2. 男女平等 | 第32-34页 |
| 3. 理想大同社会 | 第34-35页 |
| 四、谭嗣同平等思想的特点与局限性 | 第35-40页 |
| (一) 特点 | 第35-39页 |
| 1. 启蒙的先驱 | 第35-36页 |
| 2. 力行实践 | 第36-37页 |
| 3. 矛盾性 | 第37-39页 |
| (二) 局限性 | 第39-40页 |
| 五、谭嗣同平等思想的启示 | 第40-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