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2-20页 |
2.1 城市边缘区 | 第12-18页 |
2.2 城市景观特色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相关支撑理论及方法的启示和作用 | 第20-26页 |
3.1 城市景观特色建设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概述及其启示 | 第20-23页 |
3.1.1 景观生态主义 | 第20-22页 |
3.1.2 景观人本主义 | 第22-23页 |
3.2 城市设计在城市边缘区的作用 | 第23-26页 |
3.2.1 动态与弹性的目标控制过程 | 第23页 |
3.2.2 促进综合多目标的实现 | 第23-24页 |
3.2.3 促进城市边缘区各功能要素平衡发展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对武汉市边缘区景观特色的认识 | 第26-40页 |
4.1 武汉市整体景观资源概况 | 第26-29页 |
4.1.1 资源优势 | 第26-27页 |
4.1.2 空间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4.1.3 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4.2 武汉市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特色构成 | 第29-36页 |
4.2.1 武汉市边缘区的主要功能要素 | 第29-34页 |
4.2.2 边缘区整体空间环境状况 | 第34-35页 |
4.2.3 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4.3 武汉市边缘区景观特色的定位 | 第36-40页 |
第五章 构建武汉市边缘区景观特色的设想 | 第40-54页 |
5.1 构建的原则 | 第40-41页 |
5.1.1 遵循城市总体设计的原则 | 第40页 |
5.1.2 功能、生态、人文、文化四位一体的原则 | 第40-41页 |
5.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41页 |
5.2 构建设想 | 第41-48页 |
5.2.1 与城区共筑完整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 | 第42-46页 |
(1) 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 第42-44页 |
(2) 道路廊道与绿地廊道相结合 | 第44-45页 |
(3) 开发湖泊资源为湿地公园,实施活水、净水、秀水战略,提升城市水环境品质 | 第45-46页 |
5.2.2 基于生态基底,发展生态型产业 | 第46页 |
5.2.3 丰富边缘区空间文化内涵 | 第46页 |
5.2.4 消除安全隐患空间,体现人文关怀 | 第46-47页 |
5.2.5 保护特色风貌区 | 第47页 |
5.2.6 重塑城市门户区空间形象 | 第47页 |
5.2.7 创新建筑风格和色彩 | 第47-48页 |
5.2.8 加强规划控制与引导 | 第48页 |
5.3 构建的支撑体系 | 第48-54页 |
5.3.1 缘起 | 第48-49页 |
5.3.2 构建基于城市设计的城市景观控制体系 | 第49-54页 |
(1) 控制体系实施与管理的法制化 | 第50页 |
(2) 控制体系实施与管理的多手段 | 第50-52页 |
(3) 职能管理部门的透明化与效率化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