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大轴承的状态维修及其最佳检测周期仿真研究
第1章 引言 | 第1-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7-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故障诊断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2.2 状态维修的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概述 | 第13-26页 |
2.1 机械设备维修管理 | 第13-15页 |
2.1.1 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的涵义 | 第13页 |
2.1.2 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 第13-15页 |
2.2 国际维修理论的新发展 | 第15-17页 |
2.3 机械设备状态维修方式的研究与选择 | 第17-23页 |
2.3.1 三种维修方式的演变过程 | 第18-19页 |
2.3.2 定期大修理论的片面性及弊端 | 第19-21页 |
2.3.3 定期维修的不良后果 | 第21页 |
2.3.4 实现状态维修的可行性与常用诊断方法 | 第21-22页 |
2.3.5 实现状态维修的内容 | 第22-23页 |
2.4 状态维修中的管理及技术问题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回转大轴承的故障诊断 | 第26-46页 |
3.1 回转大轴承装置的典型结构 | 第26-27页 |
3.2 回转大轴承的基本失效形式 | 第27-28页 |
3.3 回转大轴承的振动 | 第28-36页 |
3.3.1 与轴承的固有特性有关的振动 | 第29-30页 |
3.3.2 与轴承制造有关的振动 | 第30页 |
3.3.3 与轴承使用有关的振动 | 第30-36页 |
3.4 振动分析的几种方法 | 第36-37页 |
3.5 回转大轴承故障的简易诊断方法 | 第37-41页 |
3.5.1 简易诊断的判定标准 | 第37-38页 |
3.5.2 简易诊断的诊断法 | 第38-41页 |
3.6 回转大轴承故障诊断实验设计 | 第41-45页 |
3.6.1 检测试验系统结构 | 第41-42页 |
3.6.2 主要试验仪器 | 第42-44页 |
3.6.3 传感器的布置 | 第44-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回转大轴承的状态维修 | 第46-63页 |
4.1 回转大轴承状态维修方式的选择 | 第46-47页 |
4.2 回转大轴承状态维修的特征参数的选取 | 第47-51页 |
4.2.1 特征值的选取 | 第47-48页 |
4.2.2 状态维修实例 | 第48-51页 |
4.3 状态数据库的建立 | 第51-62页 |
4.3.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第52-53页 |
4.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第53-54页 |
4.3.3 系统功能模块 | 第54-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最佳检测周期仿真分析 | 第63-74页 |
5.1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 第63-66页 |
5.1.1 RCM原则 | 第63-64页 |
5.1.2 RCM分析的七个基本问题 | 第64-65页 |
5.1.3 RCM理论中的故障类型 | 第65页 |
5.1.4 RCM主要研究内容 | 第65-66页 |
5.1.5 RCM分析的技术关键 | 第66页 |
5.2 最佳检测周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6-68页 |
5.2.1 机械设备系统中的状态转移 | 第66-67页 |
5.2.2 双故障模式系统的状态转移 | 第67-68页 |
5.3 最佳检测周期的计算机仿真计算 | 第68-70页 |
5.4 回转大轴承最佳检测周期分析实例 | 第70-73页 |
5.4.1 转移函数的确定 | 第70-73页 |
5.4.2 计算机仿真计算 | 第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7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