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博物馆的定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第11-18页 |
| ·博物馆的概述 | 第11-14页 |
| ·博物馆的来源 | 第11页 |
| ·博物馆的定义 | 第11-12页 |
| ·中国博物馆的定义 | 第12-13页 |
| ·中国博物馆的定义的变化 | 第13页 |
| ·中国博物馆的职能 | 第13页 |
| ·中国博物馆的分类 | 第13-14页 |
| ·中国博物馆的诞生及发展 | 第14-16页 |
| ·中国博物馆的诞生 | 第14-15页 |
| ·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博物馆 | 第15页 |
| ·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博物馆 | 第15页 |
| ·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博物馆 | 第15-16页 |
| ·中国博物馆所面临的问题 | 第16-17页 |
| ·大众审美观薄弱 | 第16页 |
| ·如何体现民族性 | 第16页 |
| ·肩负的任务沉重 | 第16-17页 |
| ·精品馆藏不够多 | 第17页 |
| ·小结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世界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历程 | 第18-28页 |
| ·古代时期的博物馆 | 第18页 |
|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博物馆 | 第18-20页 |
| ·二十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博物馆 | 第20页 |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博物馆 | 第20-22页 |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博物馆 | 第22-26页 |
| ·对中国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中国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研究 | 第28-50页 |
| ·建国以前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状况 | 第28-33页 |
| ·中国传统民族形式 | 第28-29页 |
| ·中国固有之形式 | 第29-31页 |
| ·中国古典折衷主义形式 | 第31-32页 |
| ·中国仿西洋古典形式 | 第32-33页 |
| ·中国民间建筑传统形式 | 第33页 |
| ·中国现代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的三个阶段 | 第33-38页 |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 | 第33-37页 |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 | 第37-38页 |
| ·中国现代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的流派倾向 | 第38-49页 |
| ·新古典主义 | 第38-42页 |
| ·新地方主义 | 第42-43页 |
| ·新少数民族风格 | 第43-45页 |
| ·中国现代主义风格 | 第45-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的研究 | 第50-61页 |
| ·中国现代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 ·中国现代博物馆室内的空间环境设计 | 第51-53页 |
| ·现代博物馆室内的展示空间设计 | 第51-53页 |
| ·现代博物馆室内的心理空间设计 | 第53页 |
| ·中国现代博物馆室内的光环境设计 | 第53-58页 |
| ·自然光的采光设计 | 第54-55页 |
| ·人工照明的采光设计 | 第55-56页 |
| ·采光照明的设计走向 | 第56-58页 |
| ·中国现代博物馆室内的色环境设计 | 第58-60页 |
| ·色彩的调节设计 | 第58-59页 |
| ·色彩的搭配设计 | 第59页 |
| ·色彩的质感设计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中国现代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61-69页 |
| ·二十一世纪的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的新观念 | 第61-62页 |
| ·人性化——从“展品为主”到“观众为主” | 第61页 |
| ·信息化——从“能看什么”到“想看什么” | 第61-62页 |
| ·互动性——从“请勿触摸”到“欢迎参与” | 第62页 |
| ·现代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62-68页 |
| ·“多元风格”的设计仍将共存 | 第63-64页 |
| ·“以人为本”的设计会得以深化 | 第64-67页 |
| ·“绿色”的生态设计将可持续性发展 | 第67-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结束语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发表论文清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