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纳米稀土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7页
1 引言第7-18页
 1.1 纳米稀土氧化物的制备方法第7-11页
  1.1.1 液相法第7-11页
   1.1.1.1 溶胶—凝胶法第7-8页
   1.1.1.2 溶液燃烧合成法第8-9页
   1.1.1.3 沉淀法第9-10页
   1.1.1.4 水热法第10页
   1.1.1.5 水解法第10-11页
  1.1.2 固相法第11页
  1.1.3 气相法第11页
 1.2.纳米稀土氧化物的应用领域第11-12页
  1.2.1 稀土发光材料第11-12页
  1.2.2 稀土超导体第12页
  1.2.3 稀土磁性材料第12页
  1.2.4 稀土高性能陶瓷第12页
  1.2.5 稀土紫外线吸收剂第12页
  1.2.6 稀土精密抛光第12页
 1.3.稀土氧化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12-14页
  1.3.1 石油化工第13页
  1.3.2 汽车尾气净化第13-14页
  1.3.3 其它第14页
 1.4 纳米催化剂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第14-16页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16-18页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第16-17页
  1.5.2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第17-18页
2 纳米Y_2O_3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第18-36页
 2.1 纳米Y_2O_3的制备第18-26页
  2.1.1 sol—gel法第18-24页
   2.1.1.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19页
   2.1.1.2 实验过程第19页
   2.1.1.3 产物的表征第19-21页
   2.1.1.4 结果与讨论第21-24页
  2.1.2 室温固相法第24-26页
   2.1.2.1 实验仪器与药品第24页
   2.1.2.2 实验过程第24页
   2.1.2.3 产物的表征第24-26页
 2.2 纳米Y_2O_3对AP热分解性能的影响第26-29页
  2.2.1 高氯酸铵(AP)的热分解第26-27页
   2.2.1.1 AP的性质第26-27页
   2.2.1.2 AP的热分解机理第27页
  2.2.2 纳米Y_2O_3对AP热分解性能的影响第27-29页
 2.3、掺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纳米Y_2O_3对AP热分解性能的影响第29-34页
  2.3.1 掺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纳米Y_2O_3的制备第30页
  2.3.2 产物表征第30-32页
  2.3.3 掺杂不同过渡金属离子对Y_2O_3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2-33页
  2.3.4 掺杂过渡金属离子的量对Y_2O_3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3-34页
 2.4 催化机理第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6页
3 纳米Nd_2O_3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第36-49页
 3.1 纳米Nd_2O_3的制备第36-41页
  3.1.1 sol—gel法第36-40页
   3.1.1.1 实验仪器与药品第37页
   3.1.1.2 实验过程第37页
   3.1.1.3 产物的表征第37-38页
   3.1.1.4 结果与讨论第38-40页
  3.1.2 室温固相法第40-41页
   3.1.2.1 实验仪器与药品第40页
   3.1.2.2 实验过程第40页
   3.1.2.3 产物的表征第40-41页
 3.2 纳米Nd_2O_3对AP热分解性能的影响第41-43页
 3.3 掺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纳米Nd_2O_3对AP热分解性能的影响第43-47页
  3.3.1 掺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纳米Nd_2O_3的制备与表征第44-45页
  3.3.2 掺杂不同金属离子对Nd_2O_3催化性能的影响第45-46页
  3.3.3 掺杂金属离子的量对Nd_2O_3催化性能的影响第46-47页
 3.4 催化机理第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4 纳米REO/AP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热分解性能第49-55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Y_2O_3/AP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热分解性能第49-51页
  4.2.1 仪器与药品第49页
  4.2.2 Y_2O_3/AP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第49-50页
  4.2.3 纳米Y_2O_3/AP复合粒子的热分解性能第50-51页
 4.3 纳米Nd_2O_3/AP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热分解性能第51-53页
  4.3.1 仪器与药品第51页
  4.3.2 纳米Nd_2O_3/高氯酸铵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第51-52页
  4.3.3 纳米Nd_2O_3/AP复合粒子的热分解性能第52-53页
 4.4 纳米复合粒子的催化机理第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5.结论第55-57页
 5.1 本文结论第55-56页
 5.2 尚待进行的工作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高产抗倒伏调节剂的应用效果研究
下一篇:柳松菇的功效性研究和桑黄的双向性新型发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