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0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4 本文的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 第10-17页 |
2.1 信用风险 | 第10-12页 |
2.1.1 信用风险的概念 | 第10页 |
2.1.2 信用风险的分类 | 第10-11页 |
2.1.3 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 | 第11-12页 |
2.2 信用风险管理 | 第12-13页 |
2.2.1 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 第12页 |
2.2.2 信用风险管理的功能 | 第12-13页 |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 第13-14页 |
2.3.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 第13页 |
2.3.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原则 | 第13-14页 |
2.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与核心内容 | 第14-17页 |
2.4.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 | 第14页 |
2.4.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 第14-17页 |
3 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 | 第17-33页 |
3.1 信贷组织结构比较 | 第17-20页 |
3.1.1 美国银行信贷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3.1.2 国内银行信贷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3.1.3 中美银行信贷组织结构比较 | 第20页 |
3.2 信贷人员管理比较 | 第20-22页 |
3.2.1 美国银行信贷人员管理 | 第20-21页 |
3.2.2 国内银行信贷人员管理 | 第21-22页 |
3.2.3 中美银行信贷人员管理比较 | 第22页 |
3.3 信贷风险防范方式比较 | 第22-25页 |
3.3.1 美国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方式 | 第22-23页 |
3.3.2 国内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方式 | 第23-25页 |
3.3.3 中美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方式比较 | 第25页 |
3.4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用比较 | 第25-30页 |
3.4.1 美国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用 | 第25-27页 |
3.4.2 国内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用 | 第27-29页 |
3.4.3 中美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用比较 | 第29-30页 |
3.5 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比较 | 第30-33页 |
3.5.1 美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第30页 |
3.5.2 国内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第30-31页 |
3.5.3 中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比较 | 第31-33页 |
4 中美商业银行对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比较 | 第33-36页 |
4.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简介 | 第33-34页 |
4.2 中美银行对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比较 | 第34-36页 |
5 借鉴美国银行先进经验以改善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 第36-42页 |
5.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5.2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 第36-42页 |
5.2.1 信贷组织结构方面 | 第36-37页 |
5.2.2 信贷人员管理方面 | 第37-38页 |
5.2.3 信用风险防范方面 | 第38页 |
5.2.4 信用风险度量方面 | 第38-40页 |
5.2.5 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 | 第40-41页 |
5.2.6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措施 | 第41-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