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化学论文--海水化学论文

胶州湾荧光溶解有机物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21页
 1 溶解有机物质荧光的类型第10-13页
   ·类蛋白荧光第10-11页
   ·类腐殖质荧光第11-13页
 2 溶解有机物质荧光峰的位置第13-14页
   ·类蛋白荧光峰的位置第13页
   ·类腐殖质荧光峰的位置第13-14页
 3 溶解有机物质荧光效率第14-15页
 4 溶解有机物质荧光定性第15-16页
 5 溶解有机物质荧光定量第16-17页
 6 溶解有机物质荧光与浮游植物增殖的关系第17页
 7 溶解有机物质荧光在河口区的分布特征第17-18页
 8 溶解有机物质荧光在大洋区的分布特征第18页
 9 溶解有机物的切向超滤分离第18-19页
 10 小结第19-21页
第二章 条件实验第21-29页
 1 测定参数第21-25页
   ·通带第22-23页
   ·扫描速度第23-24页
   ·标准偏差第24-25页
 2 样品保存第25-27页
 3 蛋白质和腐殖质荧光第27页
 4 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秋季胶州湾溶解有机物质荧光特征第29-36页
 1 实验部分第29-30页
   ·样品采集和处理第29-30页
   ·样品的分析与测定第30页
 2 结果与讨论第30-35页
   ·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第30-31页
   ·切向超滤前后荧光平衡第31-32页
   ·类蛋白和类腐殖质强度与叶绿素 a 的关系第32-33页
   ·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与盐度的关系第33-34页
   ·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强度的比值第34页
   ·类蛋白与类腐殖质荧光强度的比值第34-35页
 3 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胶州湾赤潮暴发水体中溶解有机物质荧光特征第36-43页
 1 实验部分第36-37页
   ·样品采集和处理第36页
   ·样品的分析与测定第36-37页
 2 结果与讨论第37-42页
   ·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第37-38页
   ·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与浮游植物增殖的关系第38-39页
   ·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与溶解有机碳的关系第39-40页
   ·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与盐度、溶解氧和pH 的关系第40-41页
   ·切向超滤前后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平衡第41-42页
 3 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胶州湾围隔培养实验过程中溶解有机物荧光特征的变化第43-48页
 1 实验部分第43-44页
   ·围隔培养第43页
   ·取样和保存第43-44页
   ·样品的分析和测定第44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4-47页
   ·叶绿素a 含量的变化第44页
   ·类蛋白荧光及其与叶绿素a 含量变化的关系第44-46页
   ·类腐殖质荧光及其与叶绿素a 含量变化的关系第46-47页
 3 小结第47-48页
第六章 溶解有机物荧光特征从大沽河到胶州湾的变化第48-55页
 1 实验部分第48-49页
   ·样品的采集第48-49页
   ·样品的处理、保存和测定第49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9-53页
   ·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第49-50页
   ·类腐殖质荧光强度的变化及其与盐度和pH 的关系第50-51页
   ·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与叶绿素a 的关系第51-52页
   ·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与溶解有机碳、化学需氧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关系第52-53页
 3 小结第53-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3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新技术产业化:机理、路径与政府行为
下一篇:企业形态演化论--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