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研究
| 1 绪论 | 第1-2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 ·总量控制的提出和发展 | 第13-17页 |
| ·从浓度控制、P值控制到总量控制 | 第13-15页 |
| ·总量控制的提出和发展 | 第15-16页 |
| ·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关系 | 第16-17页 |
|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的内涵 | 第17-19页 |
| ·概念和类型 | 第17-18页 |
|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的方法 | 第18-19页 |
| ·我国大气总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基本模型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削减总量分配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的实施原则 | 第21-22页 |
| ·筛选控制指标的原则 | 第21-22页 |
| ·划分统计范围的原则 | 第22页 |
| ·基数控制的原则 | 第22页 |
| ·优化分配的原则 | 第22页 |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内容 | 第22-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2 拉萨市大气环境现状分析 | 第25-42页 |
| ·现状 | 第25-31页 |
| ·污染源调查 | 第25-29页 |
| ·工业污染源 | 第25-27页 |
| ·交通污染源 | 第27-29页 |
| ·生活污染源 | 第29页 |
| ·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 | 第29-31页 |
| ·功能分区 | 第31-33页 |
| ·功能分区的意义 | 第31页 |
| ·功能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 ·总体情况 | 第31页 |
| ·主要污染源 | 第31页 |
|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方案 | 第31-33页 |
| ·划分依据 | 第31-32页 |
| ·适用范围 | 第32页 |
| ·执行标准 | 第32页 |
| ·区划方案 | 第32-33页 |
|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第33-42页 |
| ·监测目的和方法 | 第33-34页 |
| ·现状监测 | 第34-35页 |
| ·监测数据的来源 | 第34-35页 |
| ·监测数据分析 | 第35页 |
| ·评价因子的确定 | 第35-36页 |
| ·现状评价 | 第36-42页 |
| ·调查评价的点位确定 | 第37页 |
| ·调查结果 | 第37-39页 |
| ·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 ·现状评价 | 第40-41页 |
| ·对TSP的专项分析 | 第41-42页 |
| 3 大气环境污染预测 | 第42-47页 |
| ·污染气象分析 | 第42页 |
| ·SO_2、NO_2与 TSP因子的排放量预测 | 第42-47页 |
| ·工业总产值预测 | 第42页 |
| ·SO_2排放量预测 | 第42-43页 |
| ·NO_2与TSP排放量预测 | 第43-47页 |
| ·排放浓度预测 | 第43-45页 |
| ·排放量预测 | 第45-47页 |
| 4 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 | 第47-65页 |
| ·控制区域 | 第47-49页 |
| ·控制单元划分 | 第47-49页 |
| ·单元划分原则 | 第47页 |
| ·控制单元划分 | 第47-48页 |
| ·各控制单元主控污染物 | 第48-49页 |
| ·环境容量计算 | 第49-55页 |
|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模式 | 第49-55页 |
| ·总量控制区污染物排放总量 | 第49-50页 |
| ·总量控制区低架源排放量 | 第50-51页 |
| ·总量控制区点源排放量 | 第51-52页 |
|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 第52-54页 |
| ·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 ·总量负荷分配 | 第55-65页 |
| ·总量负荷分配原则 | 第55-56页 |
| ·按照燃料或者原料用量的分配原则 | 第55页 |
| ·一律按照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 | 第55页 |
| ·优化规划分配原则 | 第55-56页 |
| ·总量负荷计算 | 第56-57页 |
| ·基准年大气环境负荷的计算 | 第56页 |
| ·基准年大气环境负荷现状分析 | 第56-57页 |
| ·总量负荷计算结果 | 第57-58页 |
| ·TSP来源分析 | 第58-62页 |
| ·主要工业污染源排放烟尘情况 | 第58-59页 |
| ·各污染源在控制点处的浓度 | 第59-62页 |
| ·削减量计算 | 第62-65页 |
| ·近远期规划年的大气环境状况分析 | 第62-63页 |
| ·各污染因子的控制率计算 | 第63-64页 |
| ·各功能区各单元的 TSP负荷削减率 | 第64-65页 |
| 5 实施大气污染控制的对策和措施 | 第65-71页 |
| ·控制路线分析 | 第65页 |
| ·实施对策 | 第65-66页 |
| ·控制措施 | 第66-71页 |
|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 第66-67页 |
| ·加强市区绿化建设 | 第66-67页 |
| ·改善郊区绿化 | 第67页 |
| ·加强对拉鲁湿地的保护 | 第67页 |
| ·工业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 第67-68页 |
| ·重点工业污染源(建材行业) | 第67-68页 |
| ·一般企业污染源 | 第68页 |
| ·民用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 第68-69页 |
| ·一般民用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 第68页 |
| ·饮食油烟的防治措施 | 第68-69页 |
| ·城市机动车污染的防治措施 | 第69-70页 |
| ·其他扬尘污染的防治措施 | 第70-71页 |
| ·建设项目扬尘污染防治 | 第70页 |
| ·市区道路扬尘污染防治 | 第70-71页 |
| 6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声明 | 第76-77页 |
| 硕士期间参与的研究工作和成果简介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附图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