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超临界水及其性质 | 第10-15页 |
·氢键 | 第11-12页 |
·密度 | 第12页 |
·电离度 | 第12-13页 |
·介电常数及溶解度 | 第13-14页 |
·水的粘度和扩散系数 | 第14页 |
·超临界水的热力学性质 | 第14-15页 |
·超临界水中的化学反应 | 第15-19页 |
·加氢和脱氢反应 | 第15页 |
·水合反应和脱水反应 | 第15-16页 |
·水解反应 | 第16-17页 |
·裂解反应 | 第17页 |
·部分氧化反应 | 第17-18页 |
·完全氧化反应 | 第18-19页 |
·含酚废水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研究进展 | 第19-31页 |
·超临界水中含酚废水氧化降解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9-21页 |
·反应温度 | 第19-20页 |
·反应压力 | 第20页 |
·氧化剂 | 第20页 |
·催化剂 | 第20-21页 |
·酸碱度 | 第21页 |
·苯酚在超临界水中的催化氧化反应 | 第21-23页 |
·均相催化SCWO | 第21-22页 |
·非均相催化SCWO | 第22-23页 |
·苯酚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 第23-26页 |
·超临界水中苯酚的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26-29页 |
·幂函数型速率方程 | 第26-28页 |
·Langmuir-Hinshelwood-Hougen-Watson(LHHW)速率方程 | 第28页 |
·Mars-Van Krevelen 速率方程 | 第28-29页 |
·超临界水氧化中的工程问题 | 第29-31页 |
·设备的腐蚀及防腐问题 | 第29-30页 |
·无机盐的分离和清除 | 第30-31页 |
·能量平衡及其回收问题 | 第31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32-40页 |
·催化剂的选择 | 第32页 |
·MnO_2 的催化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34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直接压片 | 第33-34页 |
·粘合剂压片 | 第34页 |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4页 |
·XRD 分析 | 第34页 |
·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34页 |
·抗压碎强度的测定 | 第34页 |
·催化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4-39页 |
·原料的选择 | 第35-36页 |
·焙烧温度的确定 | 第36-38页 |
·成型压力的确定 | 第38页 |
·粘合剂含量的确定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含酚废水的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工艺条件研究 | 第40-56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实验装置 | 第40-42页 |
·实验原料及规格 | 第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工艺条件 | 第43页 |
·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甲苯、苯酚和丙酮浓度的分析 | 第44页 |
·反应中间产物的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液相产物总有机碳(TOC)浓度的测定 | 第45页 |
·实验结果计算 | 第45-47页 |
·有机污染物转化率和TOC 转化率 | 第45-46页 |
·停留时间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对比实验 | 第47-49页 |
·催化氧化影响因素研究 | 第49-53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50-51页 |
·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51-52页 |
·氧气过量倍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页 |
·适宜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53-54页 |
·催化剂稳定性考察 | 第54-56页 |
·催化剂的活性 | 第54页 |
·催化剂微观结构的变化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含酚废水在超临界水中的催化氧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研究 | 第56-61页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56-57页 |
·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 第57-58页 |
·参数的回归 | 第57页 |
·参数估值的方法 | 第57-58页 |
·参数估值结果 | 第58页 |
·统计检验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2页 |
符号说明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附录一 丙酮、苯酚和甲苯检测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7-69页 |
附录二 宏观动力学数据 | 第69-70页 |
附录三 宏观动力学模拟程序 | 第70-71页 |
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