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外文摘要 | 第3-11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第1章 主体辩证法的历史考察 | 第13-27页 |
| ·古代哲学:探寻世界本体的辩证法 | 第13-16页 |
| ·近代哲学:认识论反省的辩证法 | 第16-21页 |
|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学反思的辩证法 | 第21-27页 |
| 第2章 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 | 第27-47页 |
| ·马克思的主体辩证法理论的创建过程 | 第27-39页 |
| ·早期:自我意识的辩证法 | 第27-29页 |
| ·新哲学创立时期:实践辩证法 | 第29-37页 |
| ·晚期:主体辩证法的进一步深化 | 第37-39页 |
| ·恩格斯与列宁的辩证法理论 | 第39-42页 |
| ·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 | 第39-40页 |
| ·列宁的辩证法思想 | 第40-42页 |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论 | 第42-47页 |
| ·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 第43-44页 |
| ·批判的辩证法 | 第44-47页 |
| 第3章 主体辩证法的逻辑构成及其当代意义 | 第47-64页 |
| ·主体辩证法的框架 | 第47-56页 |
| ·主体辩证法的涵义 | 第47-51页 |
| ·主体辩证法的性质:实践辩证法 | 第51-54页 |
| ·辩证法的本质精神:批判性与革命性 | 第54-56页 |
| ·传统辩证法理论的缺陷 | 第56-58页 |
| ·辩证法理论的本体论化 | 第56-57页 |
| ·辩证法的形式化、公式化、经验化 | 第57页 |
| ·辩证法与实践观相脱离 | 第57-58页 |
| ·辩证法与科学的关系 | 第58-61页 |
| ·主体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 第61-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