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研究
1 绪论 | 第1-17页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A-P值法 | 第9-11页 |
·大气污染多源模型 | 第11页 |
·平权允许排放量 | 第11-13页 |
·区域排放当量控制法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思路及内容 | 第14-17页 |
2 晋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 第17-22页 |
·规划区域的地理位置 | 第17页 |
·污染源调查的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第17-18页 |
·污染源调查的目的 | 第17页 |
·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原则 | 第17-18页 |
·污染源调查的基本方法 | 第18页 |
·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 第18-19页 |
·污染源划分 | 第18页 |
·大气容量规划区调查坐标及网格的确定 | 第18页 |
·调查要素 | 第18-19页 |
·污染源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产业结构状况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3 污染气象特征 | 第22-27页 |
·基本情况 | 第22页 |
·气象背景条件 | 第22-27页 |
·地面风向、风速统计特点 | 第22-24页 |
·地面温度统计特点 | 第24页 |
·边界层风、温特征 | 第24-25页 |
·大气混合层厚度 | 第25-26页 |
·风速随高度变化的P指数 | 第26-27页 |
4 晋城市区大气污染现状 | 第27-36页 |
·监测点位与监测项目 | 第27-28页 |
·晋城市区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 第28-29页 |
·污染物浓度近二年变化趋势 | 第29-30页 |
·污染物浓度超标率年际变化 | 第30-32页 |
·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情况 | 第32-33页 |
·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近4年的变化 | 第33-36页 |
5 晋城市区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 | 第36-44页 |
·区域污染物扩散转移矩阵与排放当量的概念 | 第36-38页 |
·区域污染物扩散转移矩阵 | 第36-37页 |
·区域排放当量 | 第37-38页 |
·排放当量控制法原理及主要技术步骤 | 第38-40页 |
·计算各网格允许排放当量 | 第38页 |
·建立源排放当量转换表达式 | 第38-39页 |
·确定污染源允许排放量 | 第39-40页 |
·排放当量控制法的特点及其在大气管理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排放当量控制法的特点 | 第40-41页 |
·源排放当量控制法在大气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 第41页 |
·晋城市大气环境总量控制规划模型 | 第41-44页 |
·转移矩阵的生成 | 第41-42页 |
·分不同高度层计算区域允许排放量 | 第42页 |
·当量转换系数的计算 | 第42页 |
·现状当量的计算 | 第42-43页 |
·剩余当量或应削减当量及削减率的确定 | 第43页 |
·重点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的确定 | 第43-44页 |
6 晋城市区大气环境容量测算结果及污染物控制规划 | 第44-58页 |
·晋城市区污染源布局分析 | 第44-47页 |
·晋城市区大气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 第47-53页 |
·测算区各网格SO_2和TSP允许排放当量 | 第47-49页 |
·测算区各网格SO_2和TSP剩余排放当量 | 第49-53页 |
·规划区各项污染物排放及削减特征分析 | 第53页 |
·点源污染控制规划 | 第53-56页 |
·面源及无组织排放污染控制规划 | 第56-58页 |
7 晋城市区大气污染控制方案 | 第58-73页 |
·晋城市区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总体思路 | 第58页 |
·晋城市区大气污染控制的对策 | 第58-62页 |
·晋城市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方案的基本原则 | 第58-59页 |
·晋城市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措施 | 第59-61页 |
·全面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 第61页 |
·推广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 | 第61-62页 |
·晋城市区电厂及大中型企业锅炉烟气脱硫的对策 | 第62-65页 |
·取暖、洗浴及餐饮等小锅炉烟气综合治理对策 | 第65-68页 |
·取暖、洗浴及餐饮等小锅炉烟气综合防治措施 | 第65-66页 |
·取暖、洗浴及餐饮等小锅炉烟气治理技术 | 第66-68页 |
·晋城市区扬尘治理措施 | 第68-69页 |
·水泥行业污染治理技术 | 第69-71页 |
·机动车尾气综合防治对策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