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业市场发展的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中国当代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范围 | 第13-14页 |
一、 市场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 当代的概念 | 第14页 |
三、 装饰、装修、装潢的区别 | 第14页 |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4-16页 |
一、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二、 论文研究的思路 | 第15页 |
三、 论文的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建筑装饰业的概况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建筑装饰业的概念 | 第16-17页 |
一、 建筑装饰活动的概念 | 第16页 |
二、 建筑装饰设计的概念 | 第16页 |
三、 建筑装饰业的概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建筑装饰业的行业界定 | 第17-18页 |
一、 行业分类标准遵循的原则 | 第17页 |
二、 对建筑装饰业的行业界定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建筑装饰业的特点和分类 | 第18-22页 |
一、 建筑装饰业的特点 | 第18-19页 |
二、 建筑装饰行业的分类 | 第19-20页 |
三、 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划分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中国建筑装饰业的历史沿革 | 第22-32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活动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业的形成与发展 | 第23-32页 |
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五十年代中期(1949年-1957年)--恢复时期 | 第23页 |
二、 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1958年-1977年)--萌芽时期 | 第23-25页 |
三、 改革开放以来至八十年代末期(1978年-1989年)--形成时期 | 第25-26页 |
四、 九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末期(1990年-1999年)--发展时期 | 第26-29页 |
五、 新世纪初期(2000年-至今)--繁荣时期 | 第29-32页 |
第四章 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业的市场运作 | 第32-61页 |
第一节 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业的市场概念 | 第32-34页 |
一、 狭义的建筑装饰市场--建筑装饰产品市场 | 第32-33页 |
二、 广义的建筑装饰市场--建筑装饰市场体系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业的市场主体 | 第34-37页 |
一、 市场的需求者--发包方 | 第34-35页 |
二、 市场的供给者--承包方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建筑装饰工程的工作程序 | 第37-42页 |
一、 筹划阶段 | 第39页 |
二、 设计阶段 | 第39页 |
三、 施工阶段 | 第39-42页 |
第四节 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业的法规体系 | 第42-56页 |
一、 现行建筑装饰工程的法规介绍 | 第42-43页 |
二、 建筑装饰工程的招标投标制度 | 第43-47页 |
三、 建筑装饰工程的市场准入制度 | 第47-53页 |
四、 建筑装饰工程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 第53-56页 |
第五节 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56-61页 |
一、 多头管理问题 | 第56页 |
二、 进入市场的主体资格问题 | 第56-57页 |
三、 招投标活动中的问题 | 第57页 |
四、 装饰工程设计市场中的问题 | 第57-59页 |
五、 装饰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业的发展趋势 | 第61-68页 |
第一节 建筑装饰业的管理趋势 | 第61-62页 |
一、 转变政府职能,管理形式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 第61页 |
二、 加强企业自身管理,从粗放式管理转向集约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建筑装饰业的市场资源配置趋势 | 第62-64页 |
一、 家庭装饰业将成为建筑装饰行业发展主要的增长点 | 第62-63页 |
二、 西部大开发将是建筑装饰行业的新增长点 | 第63页 |
三、 星级酒店的评定标准的变化为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 第63-64页 |
四、 对外交流的增加,能更加繁荣我国当代的建筑装饰市场 | 第64页 |
第三节 建筑装饰业的技术趋势 | 第64-65页 |
一、 环保型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 | 第64-65页 |
二、 “装配式施工、后场化加工”的生产施工模式 | 第65页 |
第四节 WTO给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第65-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70页 |
一、 本论文研究的价值 | 第68页 |
二、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