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炭生产工艺及吸湿机理的研究
| 1 绪论 | 第1-20页 |
| ·竹材资源概况 | 第12页 |
| ·竹材资源利用 | 第12页 |
| ·竹碳的生产研究 | 第12-19页 |
| ·竹碳产生的背景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竹材炭化过程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竹炭的研究 | 第14-15页 |
| ·竹炭的分类 | 第14页 |
| ·竹炭的组成及特性 | 第14页 |
| ·竹炭的利用 | 第14-15页 |
| ·竹活性炭的研究 | 第15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9页 |
| ·竹炭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 第15-16页 |
| ·竹材热解产物和竹炭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6页 |
| ·竹炭的种类 | 第16页 |
| ·竹炭的烧制方法 | 第16-17页 |
| ·炭窑烧炭 | 第16-17页 |
| ·炭化炉 | 第17页 |
| ·竹炭的利用途径 | 第17-19页 |
| ·本课题研究创新性 | 第19-20页 |
| 2 实验室竹炭烧制试验 | 第20-2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0-21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0页 |
| ·试验步骤 | 第20-2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生产上使用的竹炭烧制工艺与设备 | 第26-36页 |
| ·砖砌窑制炭工艺 | 第26-31页 |
| ·砖砌窑结构 | 第26-27页 |
| ·生产工艺流程 | 第27-28页 |
| ·原料要求 | 第28页 |
| ·生产工序介绍 | 第28-31页 |
| ·竹屑棒生产工艺 | 第31-33页 |
| ·基本工序 | 第31页 |
| ·原料 | 第31页 |
| ·粉碎 | 第31-32页 |
| ·干燥 | 第32页 |
| ·挤压成型 | 第32-33页 |
| ·机械炉制炭技术简介 | 第33-35页 |
| ·机械炉结构 | 第33页 |
| ·生产工序简介 | 第33-34页 |
| ·机械炉的特点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竹炭的基本性能 | 第36-45页 |
| ·竹炭的元素组成 | 第36-37页 |
| ·竹炭的得率与炭化温度的关系 | 第36-37页 |
| ·竹炭的固定碳 | 第37-38页 |
| ·竹炭的挥发分 | 第38-39页 |
| ·竹炭的灰分 | 第39-40页 |
| ·竹炭的机械强度 | 第40页 |
| ·竹炭的密度和孔隙度 | 第40-42页 |
| ·竹炭的发热量、导热性和比热 | 第42页 |
| ·竹炭的电性质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5 竹炭的吸湿 | 第45-62页 |
| ·吸附原理 | 第45-46页 |
| ·吸附与吸附平衡 | 第45-46页 |
| ·吸附热力学 | 第46-47页 |
| ·吸附等温线及Langmuir方程 | 第46-47页 |
| ·吸附等压线及吸附等量线 | 第47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47-50页 |
| ·吸附的传质过程 | 第47-50页 |
| ·吸附剂性能的测试 | 第50-61页 |
| ·平衡水分(吸附量)的测定 | 第50-52页 |
|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50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页 |
| ·不同竹炭(炭化最终温度不同)吸湿平衡水分曲线 | 第50-52页 |
| ·竹炭比表面积 | 第52-54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 ·试验仪器 | 第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 ·试验结果和讨论 | 第53-54页 |
| ·竹炭的烧制温度与比表面积关系的研究 | 第53-54页 |
| ·竹炭吸湿量比表面积的关系 | 第54页 |
| ·竹炭颗粒的大小对其吸湿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环境温度对吸湿量的影响 | 第55页 |
| ·等温线 | 第55-57页 |
| ·多孔固体的吸附行为及“滞后”现象的解释 | 第57-61页 |
| ·多孔固体的吸附行为 | 第57-61页 |
| ·毛细管凝聚现象 | 第57-58页 |
| ·吸附后滞现象的解释 | 第58-59页 |
| ·滞后圈和孔结构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6 总结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