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1-26页 |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及遗传表现 | 第11-15页 |
·品质性状的相关及与农艺性状的相关 | 第15-17页 |
·性状遗传机制及配合力分析 | 第17-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杂交组合的配制与实验材料的获得 | 第26页 |
·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26页 |
·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26-27页 |
·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6页 |
·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 第28-42页 |
·一般配合力效应与亲本的评价 | 第30-34页 |
·籽粒蛋白质含量 | 第31页 |
·淀粉的糊化特性 | 第31-32页 |
·面筋品质性状、揉混参数 | 第32-34页 |
·亲本的表型与一般配合力的关系 | 第34-35页 |
·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 | 第35-38页 |
·亲本的GCA效应、组合SCA效应与组合的表现 | 第38-40页 |
·随机模型的性状遗传参数的分析 | 第40-42页 |
·蛋白质品质性状及揉混仪参数的遗传参数分析 | 第41页 |
·淀粉糊化特性的遗传参数的估算 | 第41-42页 |
·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 第42-53页 |
·一般配合力效应与亲本的评价 | 第44-47页 |
·丰产性状 | 第45-46页 |
·株型性状 | 第46-47页 |
·亲本表型与一般配合力的关系 | 第47-48页 |
·特殊配合力效应 | 第48-50页 |
·配合力分析与杂交组合的预测和早代评价 | 第50-53页 |
·亲本的配合力与性状的遗传力 | 第50-51页 |
·配合力分析与Fl代杂种优势 | 第51-53页 |
·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配合力的相关 | 第53-56页 |
·亲本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之间的一般配合力的相关 | 第53-54页 |
·F1代组合之间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的相关 | 第54-56页 |
4 讨论 | 第56-59页 |
·小麦数量性状的基因作用特点 | 第56页 |
·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5l | 第56页 |
·小麦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和配合力分析研究 | 第56-57页 |
·关于小麦亲本评价的问题 | 第57-59页 |
5 结论 | 第59-62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与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59页 |
·亲本表型与GCA相关分析 | 第59页 |
·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 | 第59-60页 |
·亲本的GCA效应、组合SCA效应与组合的表现 | 第60页 |
·随机模型的性状遗传参数的分析 | 第60页 |
·关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配合力的相关 | 第60-62页 |
·亲本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之间的一般配合力的相关 | 第60-61页 |
·F1代组合之间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的相关 | 第61-62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7 致谢 | 第69-70页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