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41页 |
第一章 新城疫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30页 |
·新城疫概述 | 第13-16页 |
·病原学 | 第13-14页 |
·流行病学 | 第14页 |
·临床症状 | 第14-15页 |
·病理变化 | 第15页 |
·诊断 | 第15-16页 |
·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第16-22页 |
·NDV的基因组结构 | 第16页 |
·NDV的蛋白结构与功能 | 第16-19页 |
·NDV的致病性及其分子基础 | 第19-22页 |
·新城疫病毒的检测技术 | 第22-27页 |
·病毒分离与鉴定 | 第22页 |
·电镜技术 | 第22页 |
·抗原及抗体检查 | 第22-26页 |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第26-27页 |
·NDV的防制 | 第27-30页 |
·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生物安全体系 | 第27页 |
·免疫接种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进展 | 第30-41页 |
·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 | 第30-32页 |
·高通量、多参数同步分析 | 第31页 |
·快速全自动分析 | 第31页 |
·高精确度分析 | 第31页 |
·高精密度分析 | 第31-32页 |
·高灵敏度分析 | 第32页 |
·基因芯片的主要类型 | 第32-35页 |
·原位光刻合成 | 第32-33页 |
·原位喷印合成芯片 | 第33页 |
·点样法 | 第33页 |
·电子芯片 | 第33-34页 |
·三维芯片 | 第34页 |
·流过式芯片(flow-thruchip) | 第34-35页 |
·样品制备、杂交和检测 | 第35-36页 |
·基因芯片技术的主要应用 | 第36-39页 |
·基因表达检测 | 第36-37页 |
·寻找新基因 | 第37-38页 |
·DNA测序 | 第38页 |
·突变体和多态性的检测 | 第38-39页 |
·其它特殊设计的基因芯片 | 第39页 |
·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方向及当前面临的困难 | 第39-41页 |
试验研究 | 第41-70页 |
第三章 基因芯片检测新城疫病毒的研究 | 第42-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51页 |
·材料 | 第42-44页 |
·毒株 | 第42页 |
·工具酶和试剂 | 第42页 |
·溶液配制 | 第42-43页 |
·试剂盒 | 第43页 |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方法 | 第44-51页 |
·样品提取 | 第44-45页 |
·荧光标记 | 第45-46页 |
·芯片设计 | 第46-48页 |
·探针纯化 | 第48页 |
·芯片制备 | 第48-49页 |
·芯片质量来检测 | 第49-50页 |
·杂交 | 第50页 |
·芯片结果测定及分析 | 第50-51页 |
·结果 | 第51-53页 |
·芯片质量检测结果 | 第51页 |
·芯片检测准确性的检验 | 第51-52页 |
·芯片特异性的证明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RT-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区分NDV强弱毒株的研究 | 第57-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材料 | 第57-59页 |
·NDV毒株 | 第57页 |
·工具酶和试剂 | 第57页 |
·试剂盒 | 第57页 |
·缓冲液系统 | 第57-58页 |
·主要仪器 | 第58-59页 |
·方法 | 第59-62页 |
·病毒毒力的测定 | 第59页 |
·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 | 第59页 |
·血凝试验(HA) | 第59页 |
·血凝抑制试验(HI) | 第59-60页 |
·RT-PCR扩增及检测 | 第60-62页 |
·结果 | 第62-67页 |
·病毒毒力测定结果 | 第62-64页 |
·RT-PCR反应条件优化 | 第64页 |
·分离株RT-PCR扩增产物的确证 | 第64页 |
·引物特异性的证明 | 第64页 |
·强弱毒株的酶切鉴定 | 第64-65页 |
·疫苗株RT-PCR扩增产物酶切鉴定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结 论 | 第70-72页 |
致 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