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与相关理论 | 第14-20页 |
·保障性住房的内涵 | 第14-17页 |
·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及特征 | 第14-16页 |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概念及内涵 | 第16-17页 |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理论支撑 | 第17-20页 |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7页 |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17-18页 |
·过滤理论 | 第18-19页 |
·公平分配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0-27页 |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历史沿革 | 第20-22页 |
·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应的住房分配实物化(1949—1978) | 第20页 |
·“安居工程”开始起步阶段(1978—1998) | 第20页 |
·保障性住房体系正式确立阶段(1998-2007) | 第20-21页 |
·保障性住房体系重新确立阶段(2007-2010) | 第21页 |
·保障性住房体系逐步完善阶段(2010-2015) | 第21-22页 |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现状 | 第22-23页 |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框架 | 第22页 |
·我国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取得的成就 | 第22-23页 |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经济适用住房政策 | 第23-24页 |
·廉租住房政策 | 第24-25页 |
·公共租赁房政策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国外、国内部分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经验及启示 | 第27-34页 |
·国外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及启示 | 第27-30页 |
·美国——政府介入,市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政策 | 第27-28页 |
·德国——租赁为主导、民生为导向保障性住房政策经验 | 第28页 |
·日本-政府领导、市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政策 | 第28-29页 |
·新加坡-多措并举的保障性住房政策 | 第29-30页 |
·国内其他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经验及启示 | 第30-34页 |
·厦门市——覆盖面广、机制创新、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政策 | 第31页 |
·深圳市——创新保障房建设,破解土地和资金难题 | 第31-32页 |
·重庆市——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现保障性住房无缝覆盖 | 第32-34页 |
第五章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优化思路与建议 | 第34-42页 |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优化思路 | 第34-35页 |
·统筹规划、动态调整 | 第34页 |
·适度保障、分层操作 | 第34-35页 |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优化建议 | 第35-42页 |
·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第35-37页 |
·强化政府对市场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作用的调控和引导 | 第37-38页 |
·调整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优化保障性住房体系 | 第38-42页 |
第六章 青岛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建设的个案分析 | 第42-53页 |
·青岛市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建设的脉络和成就 | 第42-46页 |
·青岛市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建设的脉络 | 第42页 |
·青岛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建设现状 | 第42-46页 |
·青岛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 | 第46-47页 |
·政府投入不足,住房供不应求 | 第46页 |
·布局不合理,位置偏远 | 第46页 |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 第46-47页 |
·保障对象错位,准入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 第47页 |
·保障范围过窄 | 第47页 |
·青岛市住房保障政策调整与完善举措 | 第47-49页 |
·坚持政府作为,加大供应力度 | 第47-48页 |
·采取“配建制”,避免空间失配 | 第48页 |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建 | 第48页 |
·严格审核准入资格,建立信息联动机制 | 第48-49页 |
·扩大住房保障的范围 | 第49页 |
·青岛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模式 | 第49-53页 |
·分配方面 | 第49-50页 |
·监管方面 | 第50-51页 |
·保障性住房的动态退出机制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