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7页 |
前言 | 第17-19页 |
1 概论 | 第19-49页 |
·鉴定结论的概念及特性 | 第19-30页 |
·鉴定证据的概念 | 第19-23页 |
·鉴定证据的特性 | 第23-30页 |
·鉴定结论的功能及分类 | 第30-33页 |
·鉴定结论的科学条件 | 第33-4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34-35页 |
·鉴定证据与科学 | 第35-39页 |
·鉴定证据客观性的科学条件 | 第39-46页 |
·目前我国关于鉴定证据条件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46-49页 |
2 鉴定结论与专家证言的比较性考察 | 第49-70页 |
·鉴定结论与专家证言的历史沿革 | 第49-53页 |
·鉴定结论(专家证言)制度的雏形 | 第49-52页 |
·鉴定结论专家证言制度的形成 | 第52-53页 |
·鉴定结论与专家证言的法律性格 | 第53-56页 |
·鉴定结论与专家证言的特点及价值取向 | 第56-61页 |
·职权主义下鉴定结论的特点及价值目标 | 第58-59页 |
·当事人主义下专家证言的特点及价值目标 | 第59-61页 |
·中立与合意——两大法系鉴定证据制度的融合 | 第61-70页 |
·中立与合意—公正与效率对鉴定证据制度的要求 | 第62-63页 |
·鉴定启动“随意”到“令状” | 第63-66页 |
·主体选择的“合意”先于“指定” | 第66-68页 |
·主体地位从“依附”到“独立” | 第68-69页 |
·方认同的“合意”优于“程序” | 第69-70页 |
3 鉴定证据的制作主体 | 第70-97页 |
·主体的资格—以能力适格为中心 | 第71-77页 |
·两大法系关于主体资格的问题 | 第71-73页 |
·对“鉴定人主义”及“鉴定权主义”的反思 | 第73-74页 |
·对两种鉴定主体资格确认方式的评价 | 第74-75页 |
·我国的现状及选择 | 第75-77页 |
·鉴定主体的特性—以独立性与中立性为中心 | 第77-79页 |
·鉴定主体的权利 | 第79-88页 |
·了解案件有关事实的权利 | 第80-83页 |
·拒绝鉴定的权利 | 第83-84页 |
·提出个人意见的权利 | 第84-86页 |
·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 | 第86-88页 |
·鉴定主体的义务 | 第88-92页 |
·鉴定的义务 | 第89页 |
·回避的义务 | 第89-90页 |
·宣誓的义务 | 第90-91页 |
·出庭的义务 | 第91-92页 |
·鉴定主体的责任 | 第92-97页 |
·大陆法系国家有关鉴定主体责任的理论 | 第93-95页 |
·英美法系国家有关鉴定主体责任的理论 | 第95-96页 |
·我国有关鉴定主体责任的理论的选择 | 第96-97页 |
4 鉴定证据的程序 | 第97-181页 |
·鉴定结论的形成原则 | 第97-115页 |
·必要事实原则 | 第97-103页 |
·客观中立原则 | 第103-106页 |
·科学可靠原则 | 第106-109页 |
·来源真实原则 | 第109-113页 |
·双方平等原则 | 第113-114页 |
·意见公开原则 | 第114-115页 |
·鉴定的启动—令状中心主义的形成 | 第115-126页 |
·传统的启动模式及其利弊 | 第116-119页 |
·启动模式的变化趋势 | 第119-123页 |
·我国的现状及出路 | 第123-126页 |
·鉴定主体的选任 | 第126-137页 |
·两大法系的选任模式及其利弊 | 第127-129页 |
·选任模式的变化趋势 | 第129-134页 |
·我国的现状及改革 | 第134-137页 |
·鉴定的补救程序——再鉴定 | 第137-143页 |
·再鉴定的理论前提 | 第137-138页 |
·再鉴定的两种类型 | 第138-140页 |
·再鉴定的启动问题 | 第140-143页 |
·鉴定证据的开示程序 | 第143-154页 |
·鉴定结论证据开示程序的功能 | 第144页 |
·鉴定结论证据开示的方式 | 第144-149页 |
·我国的鉴定结论证据开示制度 | 第149-154页 |
·鉴定证据的质证程序 | 第154-181页 |
·鉴定证据质证的范围 | 第154-165页 |
·鉴定证据质证的模式 | 第165-181页 |
5 鉴定证据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 第181-225页 |
·鉴定主体出庭难问题 | 第182-191页 |
·现象及其危害 | 第182-184页 |
·鉴定主体出庭难的原因 | 第184-188页 |
·对策 | 第188-191页 |
·反复鉴定控制难问题 | 第191-202页 |
·反复鉴定的合理性与非理性 | 第191-194页 |
·反复鉴定难控制的原因 | 第194-199页 |
·合理控制反复鉴定的对策 | 第199-202页 |
·鉴定报告简单化问题 | 第202-210页 |
·鉴定报告简单化的主要表现 | 第202-205页 |
·产生鉴定报告简单化的原因及其弊端 | 第205-207页 |
·规范鉴定报告的对策 | 第207-210页 |
·鉴定活动收费乱问题 | 第210-215页 |
·鉴定活动中收费乱的主要表现及其弊端 | 第210-212页 |
·鉴定活动中产生收费乱的原因 | 第212-213页 |
·规范鉴定活动中收费的对策 | 第213-215页 |
·测谎鉴定问题—从高检的批复谈起 | 第215-225页 |
·从测谎技术到测谎鉴定 | 第215-222页 |
·我国的测谎技术与测谎鉴定 | 第222-225页 |
6 我国鉴定证据制度的重塑——《鉴定证据法》草案建议稿 | 第225-235页 |
·模式选择 | 第225页 |
·指导原则 | 第225-226页 |
·草案建议稿内容 | 第226-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235-241页 |
科研成果简介 | 第241-243页 |
声明 | 第243-244页 |
后记 | 第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