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阳虚辩证因子及聚类分析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6-8页 |
1 肾阳虚证的历史沿革 | 第8-21页 |
·古代文献 | 第8-12页 |
·秦汉时期 | 第8-9页 |
·晋、隋唐时期 | 第9-10页 |
·宋、金元时期 | 第10-11页 |
·明清时期 | 第11-12页 |
·近代认识 | 第12-21页 |
·肾阳虚证常见证型 | 第13-15页 |
·肾阳虚的辨证层次 | 第15-16页 |
·肾阳虚证的诊断标准 | 第16-21页 |
2 肾阳虚辨证因子评分细则 | 第21-25页 |
·细则标准 | 第21-24页 |
·细则说明 | 第24页 |
·操作要点 | 第24-25页 |
3 肾阳虚辨证因子临床调查 | 第25-28页 |
·一般资料 | 第25页 |
·调查方法 | 第25页 |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资料收集 | 第26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26页 |
·结果 | 第26-28页 |
·辨证因子分布频率 | 第26-27页 |
·辨证因子聚类分析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34页 |
·辨证因子源于古今文献研究 | 第28-29页 |
·评分细则是对肾阳虚证标准化的初步探讨 | 第29-30页 |
·数学方法对肾阳虚证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 第30-34页 |
·分布频率可探讨肾阳虚辨证的贡献度 | 第30-31页 |
·分层聚类对探寻肾阳虚主症、兼症有重要意义 | 第31-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