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叶片发育动态QTL及其与环境(水分)互作效应分析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2页
 引言第12-13页
 1 QTLs定位技术与分析方法的完善为现代作物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第13-20页
   ·分子标记技术的完善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促进了QTLs研究第13-15页
     ·DNA分子标记的种类特点第13-14页
     ·分子遗传连锁图为实现对QTLs以“Mendelian factor”的遗传分析奠定了基础第14-15页
   ·数量性状位点(QTLs)定位研究进展第15-19页
     ·传统遗传学存在一定不足第15页
     ·分子数量遗传学的主要研究进展第15-19页
       ·QTLs定位原理第15-16页
       ·QTLs的几种主要检测方法第16-17页
       ·QTLs研究的几种主要作图群体第17页
       ·QTLs的特点第17-19页
   ·QTLs研究将极大促进现代分子育种发展第19-20页
     ·QTLs分析有助于分析不同性状之间因果关系第19页
     ·QTLs研究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与传统育种的结合奠定了基础第19-20页
     ·QTLs研究促进了图位克隆发展第20页
 2 非水分胁迫环境下水稻产量QTLs研究进展迅速,但在干旱条件下QTLs研究较匮乏第20-30页
   ·水田环境水稻重要农艺性状QTLs研究进展迅速,对干旱条件下QTLs研究较少第21-23页
   ·水稻主要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较详尽第23-24页
   ·水稻品种间抗旱生理特征特性不尽相同,但对其遗传学基础研究较少第24-30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31页
 4 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第二章 持续干旱胁迫环境和非胁迫环境下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QTLs第32-54页
 前言第32-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6页
   ·水稻材料与分子连锁图谱第33页
   ·持续干旱胁迫环境和非水分胁迫环境下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测定第33-34页
     ·网室栽培池旱栽试验第33-34页
     ·水田普通直播栽培第34页
   ·数据测定第34页
   ·QTLs定位和与环境(水分)互作分析第34-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50页
   ·遗传图谱构建第36页
   ·田间性状表现及分析第36-38页
     ·RILLs的各性状的分离情况第36-37页
     ·各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7-38页
   ·水稻群体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s第38-50页
     ·两个水分环境下水稻群体的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s第38-43页
     ·两个水分环境下水稻群体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显著双基因互作分析第43-50页
 4 讨论第50-54页
   ·不同QTLs或同一QTLs的不同等位基因影响不同环境中表现变化第50-51页
   ·“一因多效”或“基因连锁”可能是性状相关的遗传基础第51-53页
   ·同一区域在不同环境下控制性状不同证明染色体区域与环境存在互作第53-54页
第三章 持续干旱胁迫环境和水田条件下水稻叶片发育动态QTLs第54-75页
 前言第54-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58页
   ·水稻材料与分子连锁图谱第55-56页
   ·持续干旱胁迫和非水分胁迫环境下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测定第56页
     ·网室栽培池旱栽试验第56页
     ·水田普通直播栽培第56页
   ·数据测定第56-57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57-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71页
   ·遗传图谱构建第58页
   ·田间性状表现第58-60页
   ·水稻总叶数、叶龄历期和叶展速率的QTLs及与环境(water)互作效应分析第60-64页
     ·水稻总叶数、叶龄历期和叶展速率的主效QTLs第60-62页
     ·水稻总叶数、叶龄历期和叶展速率的显著双基因互作分析第62-64页
     ·水稻总叶数、叶龄历期和叶展速率的QTLs与环境(water)的互作效应第64页
   ·水稻珍汕97B×密阳46 RILs叶龄的QTLs动态分析第64-71页
     ·持续干旱胁迫和水田环境下水稻珍汕97B×密阳46RILs叶龄QTLs第64-67页
     ·持续干旱胁迫和水田环境下水稻珍汕97B×密阳46RILs叶龄的显著双基因互作第67-71页
 3 研究小结第71-73页
 4 讨论第73-75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9页
 1 利用珍汕97B×密阳46的RIL群体检测出抗旱和水分敏感的染色体区域第75页
 2 父本密阳46的抗旱有利基因第75-76页
 3 抗旱基础研究工作,有赖于QTLs定位和试验研究的直接结合第76-77页
 4 QTLs的“一因多效”和“基因连锁”性普遍存在第77页
 5 本研究利用RILs分析QTLs的优点第77-78页
 6 展望第78-79页
附图1: 产量、叶主效加性效应第79-80页
附图2: 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双基因互作第80-81页
附图3: 叶龄双基因互作第81-82页
附图4: 条件叶龄动态上位性效应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特产红花油制备脂肪酸单甘酯工艺研究
下一篇:MATLAB在丁二烯选择加氢工艺模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