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0页 |
第一节 研究余叔岩唱腔美学的意义 | 第6页 |
第二节 探索余叔岩唱腔美学的起点 | 第6-8页 |
一、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第6-7页 |
二、研究起点 | 第7-8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8-10页 |
第二章 余叔岩唱腔风格沿革 | 第10-18页 |
第一节 概述余叔岩艺术历程 | 第10-16页 |
一、艺术萌芽阶段(1899 学艺——1907 倒仓) | 第11-12页 |
二、第一次蛰伏期(1908 年前后—1918 年前后) | 第12-13页 |
三、艺术鼎盛阶段(1918 年—1925 年前后) | 第13-15页 |
四、第二次蛰伏期(1925 年前后—1931 年前后) | 第15页 |
五、艺术纯青阶段(1931 年前后—1940 年前后)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余叔岩主要时期的演唱风格特征 | 第16-18页 |
一、萌芽期 | 第16页 |
二、鼎盛期 | 第16-17页 |
三、纯青期 | 第17-18页 |
第三章 余叔岩《搜孤救孤》音乐形态分析 | 第18-35页 |
第一节 京剧《搜孤救孤》艺术分析 | 第18-21页 |
一、剧本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二、剧本出处探寻 | 第19页 |
三、剧情结构分析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余叔岩《搜孤救孤》唱腔分析 | 第21-35页 |
一、定计 | 第21-23页 |
二、舍子 | 第23-27页 |
三、公堂 | 第27-30页 |
四、法场 | 第30-35页 |
第四章 余叔岩唱腔的形神内涵 | 第35-56页 |
第一节 “大巧若拙”的创作之形 | 第35-48页 |
一、发声有方自然美 | 第36-40页 |
二、吐字考究精巧美 | 第40-42页 |
三、行腔自如圆润美 | 第42-48页 |
第二节 “气韵生动”的表演之神 | 第48-56页 |
一、人物内涵的悲剧美 | 第48-50页 |
二、技同情异的造型美 | 第50-52页 |
三、雅豪并举的风骨美 | 第52-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