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无线电中继通信、微波通信论文

分组无线网多址技术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5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分组无线网络概述第14-17页
     ·分组无线网络的分类第14-15页
     ·几种典型的分组无线网第15-17页
   ·分组无线网研究现状第17-24页
     ·单跳网络的多址接入协议第19-20页
     ·多跳分布式网络的多址接入协议第20-22页
     ·IEEE 802.11的MAC协议第22-24页
   ·智能天线技术第24-30页
     ·智能天线概述第24-28页
     ·利用智能天线改善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第28-30页
   ·智能天线技术与分组无线网络的融合第30-31页
   ·本文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概要第31-35页
第二章 支持智能天线在移动Ad Hoc网络中应用的多址协议第35-53页
   ·引言第35-37页
   ·移动智能天线的研究进展第37-40页
     ·GloMo2的移动智能天线第37-39页
     ·SA100移动智能天线第39-40页
   ·网络模型与智能天线模型第40-42页
     ·网络模型第40-41页
     ·智能天线模型第41-42页
   ·支持智能天线在MANET中应用的多址接入协议第42-49页
     ·应用智能天线对多址接入协议的影响第42-43页
     ·节点移动的影响第43页
     ·自适应波束形成CSMA/CA协议(ABF-CSMA/CA)第43-46页
     ·ABF-CSMA/CA协议的性能分析第46-49页
   ·ABF-CSMA/CA协议的性能评估第49-52页
   ·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Internet无线接入网络中应用智能天线的多址接入协议第53-70页
   ·引言第53-55页
   ·利用智能天线改善通信质量第55-57页
   ·支持智能天线应用于Internet无线接入网络的多址协议第57-60页
     ·网络与智能天线模型第57-58页
     ·基于轮询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协议(PB-ABFMA)第58-60页
   ·PB-ABFMA协议的性能分析第60-63页
     ·信道利用率第60-62页
     ·平均“请求-回应”时延第62-63页
   ·仿真与计算结果第63-67页
   ·小结第67-68页
 附录 非空帧群服务时间(S_B)的二阶矩第68-70页
第四章 支持多波束智能天线应用的多址接入协议第70-88页
   ·引言第70-72页
   ·系统模型第72-75页
     ·网络与信道模型第72页
     ·利用智能天线实现SDMA的原理第72-74页
     ·智能天线模型第74-75页
   ·自适应时隙分配多址接入协议(ASAMA)第75-79页
     ·ASAMA协议的帧结构第75-76页
     ·时隙分配算法的基本原理第76-78页
     ·逐点优化算法(PPO)与全局优化算法(GO)第78-79页
   ·ASAMA协议的性能分析第79-80页
   ·ASAMA协议性能评估第80-84页
   ·小结第84-85页
 附录 逐点优化算法与全局优化算法的伪语言描述第85-88页
第五章 支持智能天线应用并提供QoS保障的多址接入协议第88-100页
   ·引言第88-90页
   ·系统模型第90-91页
   ·提供QoS保障的自适应时隙分配多址接入协议(QASAMA)第91-94页
     ·QASAMA协议的帧结构第91-92页
     ·QASAMA协议对QoS的支持第92-93页
     ·QASAMA协议性能的近似分析第93-94页
   ·QASAMA协议性能评估第94-99页
   ·小结第99-100页
第六章 IEEE 802.11 DCF协议中估计竞争节点数的方法第100-111页
   ·引言第100-101页
   ·DCF的工作机制第101-103页
   ·DCF协议中竞争节点数的估计方法第103-108页
     ·DCF协议的分组碰撞概率第103-106页
     ·DCF中基于碰撞概率的竞争节点数估计算法(CPBE)第106-108页
   ·性能仿真与分析第108-110页
   ·小结第110-111页
第七章 非理想同步条件下正交码CDMA系统的性能第111-122页
   ·引言第111-113页
   ·系统和信道模型第113-116页
     ·发送信号模型第113-114页
     ·信道与接收信号模型第114-116页
   ·存在同步误差时的误码率分析第116-119页
     ·同步误差对性能的影响第116-117页
     ·误码率分析第117-119页
   ·数值分析结果第119-121页
   ·小结第121-122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22-125页
   ·全文内容总结第122-124页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科研项目第141-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底层带商店(场)的城市住宅设计探讨
下一篇:框架的扰动与酉系统的膨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