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基本问题论文--宏观经济学论文

宏观利益论

导论第1-24页
 一、 研究宏观利益的动因第13-16页
 二、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16-17页
 三、 本文的结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第17-21页
 四、 本文的写作意义、创新与不足第21-24页
上篇理论篇第24-94页
 第一章 宏观利益的基本概念第25-58页
  一、 利益的基本概念第25-31页
   1、 利益的本质第25-28页
   2、 利益的构成第28-30页
   3、 经济利益第30-31页
  二、 宏观利益第31-41页
   1、 广义和狭义的宏观利益第31-39页
   2、 宏观利益的概念第39-41页
  三、 宏观利益的性质和内涵第41-58页
   1、 宏观利益的形成第41-45页
   2、 宏观利益的主客体形式第45-52页
   3、 宏观利益的基本特征第52-58页
 第二章 宏观利益的理论渊源第58-81页
  一、 西方学派的宏观利益理论第58-64页
   1、 斯密的个体到整体的宏观利益自动均衡论第59-61页
   2、 萨伊的宏观利益调和论第61页
   3、 李斯特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宏观利益论第61-63页
   4、 马歇尔的微观、宏观利益一致最大化论第63页
   5、 凯恩斯的宏观利益论第63-64页
   6、 萨缪尔森的微观、宏观混合利益论第64页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宏观利益理论第64-68页
   1、 马克思关于阶级利益的宏观利益论第64-67页
   2、 列宁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论述中的宏观利益论第67-68页
   3、 斯大林高级赢利理论中的宏观利益论第68页
  三、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宏观利益理论第68-77页
   1、 毛泽东的宏观利益理论第68-70页
   2、 邓小平的宏观利益理论第70-75页
   3、 江泽民的宏观利益理论第75-77页
  四、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宏观利益理论的区别第77-81页
 第三章 宏观利益的基本理论关系第81-94页
  一、 宏观利益实现的路径选择第81-85页
   1、 宏观利益实现的个体路径理论第81-82页
   2、 宏观利益实现的整体路径理论第82-84页
   3、 个体与整体耦合的路径第84-85页
  二、 宏观利益的矛盾和协调第85-89页
   1、 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第86-87页
   2、 利益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第87-88页
   3、 利益矛盾协调的基本经济途径第88-89页
  三、 宏观利益的动力作用第89-94页
   1、 宏观利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第89-91页
   2、 宏观利益是制度变迁的动力第91-94页
中篇分析篇第94-164页
 第四章 宏观利益的因素分析第95-124页
  一、 内、外生性因素的假设第95-96页
  二、 内生性因素分析第96-114页
   1、 利益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因素第96-102页
   2、 利益主体获取利益的能力因素第102-103页
   3、 两内生性因素的关系及对宏观利益作用的实证分析第103-114页
  三、 外生性因素分析第114-124页
   1、 对外开放因素第114-120页
   2、 国际经济组织因素第120-124页
 第五章 宏观利益的博弈分析第124-145页
  一、 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的博弈分析第124-130页
   1、 理论假设第124-125页
   2、 博弈模型第125-129页
   3、 几点结论第129-130页
  二、 宏观利益与中观利益的博弈分析第130-137页
   1、 马俊模型第130-134页
   2、 利益最大化的博弈模型第134-136页
   3、 讨价还价的博弈模型第136-137页
  三、 宏观利益与集团利益的博弈分析第137-140页
  四、 宏观利益形成过程中的博弈分析第140-145页
 第六章 宏观利益实现模式的比较分析第145-164页
  一、 美国自由市场模式的宏观利益第145-151页
   1、 国家或政府的干预第146-150页
   2、 利益主体的约束机制第150-151页
  二、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下第151-155页
   1、 宏观利益主体代表:政府的作用第152-154页
   2、 中介组织:宏观主体与微观主体之间的纽带作用第154-155页
   3、 市场、企业组织:微观利益主体生命的两个重要因素第155页
  三、 德国的社会市场模式第155-160页
   1、 有效的个体利益竞争秩序第156-158页
   2、 宏观利益主体即政府的适当干预第158-159页
   3、 完善的利益保障制度第159-160页
  四、 西方国家宏观利益实现模式的评价第160-164页
下篇现实篇第164-220页
 第七章 中国宏观利益的实现模式第165-176页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实践第165-169页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的模式和特征第166-167页
   2、 市场经济改革的四个时期和特征第167-169页
  二、宏观利益实现模式理想形态的设想第169-173页
   1、 市场和计划的藕合第169-171页
   2、 四个基本耦合模式第171-172页
   3、 理想模式“强计划、强市场”的模式第172-173页
  三、 中国宏观利益实现模式的选择第173-176页
 第八章 中国宏观利益的调控手段第176-200页
  一、 财政调控手段第176-187页
   1、 中国财政调控的实践第176-178页
   2、 财政的收支与经济增长第178-186页
   3、 问题和对策第186-187页
  二、 货币调控手段第187-194页
   1、 中国货币调控的实践第188-190页
   2、 货币调控与经济增长第190-193页
   3、 问题和对策第193-194页
  三、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第194-200页
   1、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调控第194-196页
   2、 中国的实践第196-198页
   3、 问题和对策第198-200页
 第九章 中国宏观利益关系的调整第200-220页
  一、 宏观利益与中观利益、微观利益关系的主要形式。第200-206页
   1、 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关系第201-204页
   2、 国家、企业和个为的经济利益关系第204-206页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行为原则第206-212页
   1、 相关理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206-207页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第207-212页
  三、 中国宏观利益关系的构建第212-220页
   1、 宏观与中观利益关系的构建第212-215页
   2、 宏观与微观利益关系的构建第215-220页
参考文献第220-224页
后记第224-225页

论文共2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及政策选择
下一篇:保障利益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