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编码中质量、复杂度和码率控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插图清单 | 第10-12页 |
| 表格清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视频编码原理及标准 | 第13-17页 |
| ·视频编码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 ·主要视频压缩标准 | 第15-17页 |
| ·视频编码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 第17-21页 |
| ·视频编码复杂度 | 第18-19页 |
| ·码率控制 | 第19-20页 |
| ·误码控制与恢复 | 第20-21页 |
| ·全文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视频编码复杂度 | 第22-47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MC-DPCM/DCT视频编码 | 第22-26页 |
| ·运动估值和运动补偿 | 第23-24页 |
| ·变换 | 第24-25页 |
| ·量化 | 第25页 |
| ·熵编码 | 第25-26页 |
| ·编码控制 | 第26页 |
| ·编码性能分析 | 第26-28页 |
| ·视频编码热点测试及分析 | 第26-27页 |
| ·复杂度调整及其影响 | 第27-28页 |
| ·实时视频编码系统性能评估 | 第28页 |
| ·复杂度均衡方法 | 第28-44页 |
| ·编码控制策略优化 | 第29-31页 |
| ·独立功能模块优化 | 第31-41页 |
| ·与处理器相关的优化方法 | 第41-43页 |
| ·与编程相关的方法 | 第43-44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 ·小节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码率控制 | 第47-85页 |
| ·引言 | 第47-49页 |
| ·码率控制基本原理 | 第49页 |
| ·率失真理论 | 第49-52页 |
| ·经典率失真理论 | 第50-51页 |
| ·实用率失真方法 | 第51-52页 |
| ·码率控制要求 | 第52-59页 |
| ·信道/网络/存储介质对码率的要求 | 第52-53页 |
| ·缓冲区约束 | 第53-59页 |
| ·编码参数对码率影响 | 第59-62页 |
| ·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 第59页 |
| ·量化步长 | 第59-61页 |
| ·图组长度 | 第61-62页 |
| ·片长度 | 第62页 |
| ·经典的码率控制算法 | 第62-67页 |
| ·RM8码率控制 | 第62-63页 |
| ·TM5码率控制 | 第63-66页 |
| ·VM8码率控制 | 第66页 |
| ·TMN8码率控制 | 第66-67页 |
| ·码率控制中几个关键问题 | 第67-73页 |
| ·场景切换检测 | 第67-69页 |
| ·场景切换处理 | 第69-70页 |
| ·信源模型 | 第70-72页 |
| ·缓冲区溢出防范措施 | 第72-73页 |
| ·CBR码率控制 | 第73-77页 |
| ·CBR算法流程 | 第74-76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 ·VBR码率控制 | 第77-83页 |
| ·双通道VBR码率控制 | 第78页 |
| ·单通道VBR码率控制 | 第78-83页 |
| ·小结 | 第83-85页 |
| 第四章 差错控制与恢复 | 第85-108页 |
| ·引言 | 第85-86页 |
| ·传输差错及其影响 | 第86-91页 |
| ·差错分类 | 第86-87页 |
| ·误码对视频压缩码流的影响 | 第87-91页 |
| ·误码检测 | 第91页 |
| ·差错控制和恢复技术分类 | 第91-92页 |
| ·传输层的差错控制 | 第92-94页 |
| ·前向差错校正 | 第92-93页 |
| ·数据打包和多路复用 | 第93-94页 |
| ·超时重传 | 第94页 |
| ·非平等性差错保护 | 第94页 |
| ·差错恢复编码 | 第94-98页 |
| ·差错隔离编码 | 第95-96页 |
| ·鲁棒性二进制编码 | 第96页 |
| ·限制性预测编码 | 第96-97页 |
| ·分层编码 | 第97页 |
| ·多重说明编码 | 第97-98页 |
| ·解码端后处理方法 | 第98-106页 |
| ·纹理信息恢复 | 第98-105页 |
| ·编码模式和运动矢量恢复 | 第105-106页 |
| ·编码器-解码器交互式差错控制 | 第106-107页 |
| ·基于信道环境的编码参数自适应调整 | 第106页 |
| ·基于反馈信息的参考图重选择 | 第106-107页 |
| ·无等待重传 | 第107页 |
| ·小结 | 第107-10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8-111页 |
| ·全文总结 | 第108-109页 |
| ·工作展望 | 第109-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