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0. 前言 | 第10-15页 |
0.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0.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1-12页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4 研究的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0.5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1. 现状分析 | 第15-90页 |
1.1 世界玉米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第15-20页 |
1.1.1 世界玉米生产概况 | 第15-16页 |
1.1.2 世界玉米贸易形势 | 第16-19页 |
1.1.3 世界玉米消费概况 | 第19-20页 |
1.2 我国玉米产业现状分析 | 第20-27页 |
1.2.1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状况 | 第20-22页 |
1.2.2 我国玉米的生产分布及流通状况 | 第22-23页 |
1.2.3 我国玉米的消费概况 | 第23-25页 |
1.2.4 我国玉米的进出口贸易形势 | 第25-27页 |
1.3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 第27-38页 |
1.3.1 生产规模小,整体效益差 | 第27-29页 |
1.3.2 饲料工业、畜牧养殖与玉米生产之间布局不相协调 | 第29-32页 |
1.3.3 产量大于销量,出现阶段性过剩 | 第32-34页 |
1.3.4 品种质量不完全符合市场要求,出现结构性剩余 | 第34页 |
1.3.5 玉米深加工转化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 | 第34-35页 |
1.3.6 服务体系不完善 | 第35-36页 |
1.3.7 基础设施薄弱 | 第36-37页 |
1.3.8 国家宏观调控与产区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 | 第37-38页 |
2. WTO农业框架综述 | 第38-49页 |
2.1 WTO《农业协议》框架 | 第38-43页 |
2.1.1 市场准入条款 | 第39-41页 |
2.1.2 国内支持条款 | 第41页 |
2.1.3 出口补贴条款 | 第41-42页 |
2.1.4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 第42页 |
2.1.5 玉米主要进出口国在乌拉圭回合中的承诺 | 第42-43页 |
2.2 《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综述 | 第43-45页 |
2.3 中国农业政策在WTO框架下的必要调整 | 第45-49页 |
3. 影响分析 | 第49-65页 |
3.1 比较优势度测定 | 第49-54页 |
3.1.1 国内资源成本(DRC)分析 | 第49-50页 |
3.1.2 社会净收益(NSP)分析 | 第50-51页 |
3.1.3 有效保护率(ERP)分析 | 第51-52页 |
3.1.4 地区比较优势差异(RCAI)分析 | 第52-54页 |
3.2 实际分析 | 第54-65页 |
3.2.1 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 第54-57页 |
3.2.2 对玉米价格的影响 | 第57-60页 |
3.2.3 对玉米进出口格局的影响 | 第60-62页 |
3.2.4 对玉米流通格局的影响 | 第62-63页 |
3.2.5 对玉米消费的影响 | 第63-65页 |
4. 玉米产业供求状况预测 | 第65-73页 |
5. 美国玉米产业发展状况及可借鉴之处 | 第73-82页 |
5.1 美国玉米生产发展状况 | 第73-74页 |
5.2 美国玉米产业加工转化的发展及现状 | 第74-80页 |
5.2.1 饲料及畜牧业转化 | 第74-76页 |
5.2.2 玉米深加工业 | 第76-80页 |
5.3 美国玉米产业发展策略 | 第80-81页 |
5.4 美国玉米加工转化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 第81-82页 |
6. 对策建议 | 第82-90页 |
6.1 我国玉米生产和流通的对策 | 第82-87页 |
6.2 需要处理好的几个主要关系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 录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