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财政法论文

中美个人所得税法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8页
引言第8-10页
第1章 个人所得税法概述第10-15页
 1.1 个人所得税法概念第10-11页
  1.1.1 个人所得税法概念第10页
  1.1.2 来源论第10页
  1.1.3 净增值论第10-11页
  1.1.4 应税所得第11页
 1.2 个人所得税税法模式第11-12页
  1.2.1 分类所得制税法第11-12页
  1.2.2 综合所得制税法第12页
  1.2.3 分类综合所得制税法第12页
 1.3 个人所得税的历史与发展第12-15页
  1.3.1 美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史第12-13页
  1.3.2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史第13-15页
第2章 中美个人所得税法法律主体的比较第15-20页
 2.1 法律主体的概念第15-16页
  2.1.1 纳税义务人第15页
  2.1.2 征税机关第15-16页
 2.2 美国税法的法律主体第16-18页
  2.2.1 居民与非居民第16页
  2.2.2 纳税单位第16-18页
  2.2.3 征收机关第18页
 2.3 我国税法的法律主体第18-19页
  2.3.1 纳税人第18-19页
  2.3.2 纳税单位第19页
  2.3.3 征收机关第19页
 2.4 中美税法法律主体的主要区别第19-20页
  2.4.1 居民身份的认定第19页
  2.4.2 居住时间的标准第19页
  2.4.3 纳税单位的认定第19-20页
第3章 中美个人所得税法法律客体的比较第20-40页
 3.1 法律客体的概念第20-21页
  3.1.1 征税对象第20页
  3.1.2 征收范围第20页
  3.1.3 扣除项目第20-21页
 3.2 美国个人所得税法的法律客体第21-32页
  3.2.1 所得的构成第21页
  3.2.2 所得的分类第21-24页
  3.2.3 调整后的毛收入第24-29页
  3.2.4 扣除项目第29-32页
   3.2.4.1 逐项扣除第29-31页
   3.2.4.2 标准扣除第31-32页
 3.3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法律客体第32-38页
  3.3.1 所得的分类第32-33页
  3.3.2 所得来源地的确定第33-34页
  3.3.3 费用扣除标准第34-38页
 3.4 中美个人所得税法法律关系客体的区别第38-40页
  3.4.1 征收范围的区别第38-39页
  3.4.2 扣除项目的区别第39-40页
第4章 中美个人所得税法法律关系内容的比较第40-56页
 4.1 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第40-42页
  4.1.1 税负调整与税负减免制第40页
  4.1.2 税率第40-41页
  4.1.3 纳税期限第41页
  4.1.4 纳税地点第41-42页
 4.2 美国个人所得税法的法律关系内容第42-46页
  4.2.1 宽免第42-43页
  4.2.2 税收抵免第43-44页
  4.2.3 税率第44-45页
  4.2.4 申报缴纳第45-46页
 4.3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法律关系内容第46-54页
  4.3.1 法定免税项目第46-48页
  4.3.2 批准免税项目第48页
  4.3.3 税收抵免第48-50页
  4.3.4 税率第50-51页
  4.3.5 税款缴纳第51-54页
 4.4 中美个人所得税法法律关系方面的差异第54-56页
  4.4.1 税率方面的差异第54页
  4.4.2 税负调整方面的差异第54-55页
  4.4.3 税款缴纳方式的差异第55-56页
第5章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主要问题第56-62页
 5.1 税法模式问题第56-58页
 5.2 税负不平衡问题第58-59页
 5.3 税率设计问题第59-60页
 5.4 与其它相关税法配套问题第60-62页
第6章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立法建议第62-65页
 6.1 以综合制代替分类所得课征模式第62页
 6.2 扩大应税应得范围第62-64页
 6.3 减少不合理的优惠措施第64页
 6.4 改变纳税申报单位第64-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纯多孔球形硅胶的合成与应用
下一篇:聚合物膜中水蒸气渗透行为及脱湿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