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文) | 第1-8页 |
内容提要(英文) | 第8-10页 |
前 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终局判决 | 第14-24页 |
第一节 判决的种类 | 第14-19页 |
一、 裁判 | 第14-16页 |
二、 判决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判决的效力 | 第19-24页 |
一、 概说 | 第19-20页 |
二、 判决的羁束力 | 第20-21页 |
三、 判决的形式确定力 | 第21-22页 |
四、 判决的无效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既判力 | 第24-39页 |
第一节 既判力的概念 | 第24页 |
第二节 概说 | 第24-28页 |
一、 何谓既判力 | 第24-25页 |
二、 已完结事件与诉讼政策的关系 | 第25-26页 |
三、 既判力之形式的确定力和实体的确定力 | 第26-27页 |
四、 围绕既判力的诸问题 | 第27页 |
五、 既判力的学说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既判力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8-31页 |
一、 既判力制度的系谱 | 第28-29页 |
二、 罗马法上的「一事不再理」 | 第29-30页 |
三、 德国普通法的「已结事件的抗辩」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实体法的既判力学说与诉讼的既判力学说 | 第31-35页 |
一、 概念法学末期的学说 | 第31-32页 |
二、 实体法的既判力学说 | 第32-33页 |
三、 诉讼的既判力学说 | 第33-34页 |
四、 中间学说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法规范的既判力学说 | 第35-39页 |
一、 通过一般法学立场的既判力学说 | 第35页 |
二、 法规范的既判力学说 | 第35-37页 |
三、 综合立场的既判力学说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争点效 | 第39-53页 |
第一节 争点效的概念 | 第39-47页 |
一、 概说 | 第39页 |
二、 争点效的意义 | 第39-40页 |
三、 日本承认争点效的判决 | 第40-43页 |
四、 争点效与既判力限定于主文判断原则的关系 | 第43-44页 |
五、 争点效与既判力的异同 | 第44-45页 |
六、 争点效的机能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发生争点效的判断及条件 | 第47-51页 |
一、 应生争点效的判断 | 第47-48页 |
二、 当事人在前诉对其争点已尽主张立证 | 第48页 |
三、 法院对该争点为实质的判断 | 第48-49页 |
四、 前诉与后诉的系争利益稍为同等 | 第49-50页 |
五、 争点效及于第三人的场合(争点效的主观范围) | 第50-51页 |
第三节 争点效在诉讼上的处理 | 第51-53页 |
一、 争点效的调查 | 第51页 |
二、 争点效的基准时 | 第51页 |
三、 对判决理由中判断的不服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判决理由中判断与诚信原则 | 第53-71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53-56页 |
一、 围绕判决理由中判断与诚信原则的问题 | 第53-55页 |
二、 诚信原则的接近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德国实体法上的诚信原则及其适用的指针 | 第56-59页 |
一、 诚信原则的基本理念与三个作用领域 | 第56-57页 |
二、 作为权利滥用限制的诚信原则适用的指针 | 第57-59页 |
第三节 作为理由中判断拘束根据的诚信原则 | 第59-64页 |
一、 诚信原则得否适用于民事诉讼法 | 第59-60页 |
二、 两个指针 | 第60-61页 |
三、 对取得有利判断者的拘束与对受不利判断者的拘束 | 第61页 |
四、 依据矛盾举动禁止原则的拘束 | 第61-62页 |
五、 依据权利失效法理的拘束 | 第62-64页 |
第四节 实务上诚信原则的运用 | 第64-71页 |
一、 日本最高法院昭和48年7月20日判决 | 第64-68页 |
二、 台湾1995年台上2503号判决 | 第68-71页 |
第五章 判决遮断效与争点效的交错 | 第71-8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起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在判例学说上既判力与争点效的交错 | 第72-79页 |
一、 既判力的遮断效 | 第72-76页 |
二、 争点效与既判力遮断的交错 | 第76-79页 |
第三节 遮断效的根据与范围划定的基准 | 第79-86页 |
一、 德国立法者的决定与当事人意思的贯彻 | 第79-80页 |
二、 遮断效与自己责任 | 第80-81页 |
三、 关于提出责任根据的不同见解 | 第81-83页 |
四、 小结 | 第83-86页 |
第六章 民事诉讼上的程序保障 | 第86-111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86-91页 |
一、 程序保障的意义与概念 | 第86-87页 |
二、 作为判决效调整原理的程序权保障 | 第87-88页 |
三、 作为「对论」保障原理的程序权保障 | 第88-89页 |
四、 程序公正与程序权保障 | 第89-91页 |
第二节 程序保障的宪法化与国际化 | 第91-96页 |
一、 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的宪法化与国际化 | 第91-92页 |
二、 代表基本程序宪法化的三个类型 | 第92-95页 |
三、 欧洲人权条约上的个人申请与其对英国等类型的影响 | 第95-96页 |
第三节 日本关于程序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 第96-111页 |
一、 概说 | 第96页 |
二、 程序保障与日本宪法 | 第96-97页 |
三、 诉讼制度与程序保障 | 第97-103页 |
四、 日本程序保障的演进 | 第103-111页 |
第七章 判决效力的主观范围与程序保障 | 第111-119页 |
第一节 概 说 | 第111页 |
第二节 既判力的归属、扩张与程序保障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反射效力与第三人程序保障 | 第113-115页 |
第四节 参加效力与第三人程序保障 | 第115-119页 |
第八章 既判力的时间范围与程序保障 | 第119-128页 |
第一节 既判力时的范围理论的界限性 | 第119-122页 |
一、 概说 | 第119-120页 |
二、 既判力标准时的意义 | 第120-122页 |
第二节 德日判例、学说的展开 | 第122-123页 |
第三节 遮断效与时间先后关系的判断作业及提出责任 | 第123-125页 |
第四节 提出责任的构造 | 第125-128页 |
一、 法的安定要求 | 第125页 |
二、 程序保障要求—抽象的程序保障要求与实体关的程序保障要求 | 第125-126页 |
三、 遮断效范围决定的构造 | 第126-128页 |
第九章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的流动化 | 第128-132页 |
第一节 流动化的背景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 判断效与程序效 | 第130-132页 |
结 语 | 第132-13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5-140页 |
后 记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