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主城区线性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选题来源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2-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3-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8-20页 |
2. 城市线性绿地理论研究 | 第20-38页 |
·规划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系统论 | 第20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20-21页 |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 第21页 |
·绿道研究理论 | 第21-22页 |
·绿色廊道研究理论 | 第22页 |
·其他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3-25页 |
·相关概念理论综述 | 第23-24页 |
·线性绿地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点 | 第24-25页 |
·线性绿地概念界定 | 第25页 |
·城市线性绿地的分类 | 第25-28页 |
·按线性空间的构成分 | 第25-26页 |
·按绿地功能分 | 第26-28页 |
·按主导因素分 | 第28页 |
·城市线性绿地的特征 | 第28-31页 |
·形态特征 | 第28-29页 |
·空间特征 | 第29-30页 |
·功能特征 | 第30-31页 |
·城市线性绿地的规划意义 | 第31-33页 |
·生态意义 | 第31-32页 |
·社会意义 | 第32页 |
·经济意义 | 第32-33页 |
·城市线性绿地的规划原则 | 第33-37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33-34页 |
·自然优先原则 | 第34-36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6-37页 |
·城市线性绿地理论研究总结 | 第37-38页 |
3. 杭州主城区线性绿地规划建设基础研究 | 第38-52页 |
·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地形地貌 | 第38-39页 |
·气候环境 | 第39页 |
·人的活动 | 第39页 |
·整体规划建设研究 | 第39-43页 |
·线性绿地概况 | 第39-40页 |
·线性绿地结构 | 第40页 |
·线性绿地布局 | 第40-41页 |
·线性绿地分类 | 第41页 |
·线性绿地优势与不足 | 第41-43页 |
·各类型规划建设研究 | 第43-51页 |
·文化游憩型 | 第43-45页 |
·生态保护型 | 第45-47页 |
·生态游憩型 | 第47-50页 |
·综合型 | 第50-51页 |
·线性绿地规划建设情况总结 | 第51-52页 |
4. 杭州主城区线性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 第52-67页 |
·规划目标 | 第52页 |
·规划原则 | 第52页 |
·规划思路 | 第52-53页 |
·总体规划布局 | 第53-54页 |
·绿地连续性规划 | 第54-56页 |
·绿地景观文化连续性规划 | 第54-55页 |
·绿地空间形态的连续性规划 | 第55-56页 |
·绿地步行游憩系统连续性规划 | 第56页 |
·绿地生态性规划 | 第56-61页 |
·生态廊道的规划 | 第57-58页 |
·绿色廊道与生态带的连接 | 第58-59页 |
·绿地生态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第59-60页 |
·对绿地生态指标的控制 | 第60-61页 |
·其他生态建设方法 | 第61页 |
·各类型分项规划 | 第61-66页 |
·文化游憩型 | 第61-62页 |
·生态保护型 | 第62-64页 |
·生态游憩型 | 第64-66页 |
·综合型 | 第66页 |
·杭州线性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总结 | 第66-67页 |
5. 杭州主城区线性绿地景观实例研究 | 第67-88页 |
·文化游憩型案例研究 | 第67-74页 |
·南宋御街(中山中路商业步行街)景观概况 | 第67-68页 |
·杭州南宋御街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 第68-72页 |
·杭州南宋御街景观规划设计建议 | 第72-74页 |
·生态保护型案例研究 | 第74-82页 |
·杭州绕城高速(西南段)景观绿带概况 | 第74页 |
·杭州绕城高速(西南段)景观绿带规划设计分析 | 第74-81页 |
·绕城高速(西南段)景观绿带规划设计建议 | 第81-82页 |
·综合型案例研究 | 第82-88页 |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滨河绿地概况 | 第82页 |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滨河绿地规划设计分析 | 第82-87页 |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滨河绿地规划设计建议 | 第87-88页 |
6. 结论 | 第88-90页 |
·研究成果 | 第88页 |
·未来发展的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附录 1:图表清单 | 第92-95页 |
附录 2 第四章附表 | 第95-98页 |
个人简介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