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农田防护林空气动力效应研究进展 | 第15-36页 |
第一节 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的实验观测方法 | 第15-17页 |
一 野外实地观测方法 | 第15页 |
二 模型实验方法 | 第15-16页 |
三 理论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林带、林网附近的风速分布 | 第17-21页 |
一 林带附近的风速分布 | 第17-20页 |
二 单个网格内的风速分布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林带和单个林网的防风效应 | 第21-26页 |
一 林带结构特征与防风效应 | 第21-23页 |
二 天气条件与林带防风效应 | 第23-24页 |
三 地体因子与防风效应 | 第24-26页 |
第四节 农田防护林体系区域性防风效应 | 第26-35页 |
一 林带的连续防风效应 | 第26-28页 |
二 防护林体系区域性防风效应 | 第28-35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实验与观测方法 | 第36-42页 |
第一节 野外观测 | 第36-37页 |
一 防护林体系大气边界层观测 | 第36页 |
二 林网内近地面风速观测 | 第36-37页 |
第二节 风洞模拟实验 | 第37-42页 |
一 风洞设备简介 | 第38页 |
二 观测仪器 | 第38-39页 |
三 相似性原理 | 第39-40页 |
四 林带和单株树疏透度的数字化测量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单株树的空气动力效应 | 第42-60页 |
第一节 单株树的结构参数 | 第42-44页 |
一 单株树的疏透度 | 第42-43页 |
二 单株树的透风系数 | 第43页 |
三 透风系数与疏透度的关系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单株树附近的气流结构 | 第44-48页 |
一 单株树附近的流场 | 第44-45页 |
二 单株树附近的风速场 | 第45-48页 |
第三节 单株树阻力的模拟实验研究 | 第48-55页 |
一 单树模型阻力测定的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二 实验中单株树阻力的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三 实验误差分析 | 第51-52页 |
四 单株树阻力的实验结果 | 第52-55页 |
第四节 单株树阻力和阻力系数的理论分析 | 第55-59页 |
一 单株树阻力模式 | 第55-58页 |
二 单株树阻力系数模式 | 第58-59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疏林下垫面地面边界层的结构特征 | 第60-79页 |
第一节 观测与实验研究 | 第60-65页 |
一 资料来源 | 第60-61页 |
二 计算方法 | 第61-62页 |
三 结果和分析 | 第62-65页 |
第二节 疏林下垫面地面边界层动力参数的理论模式 | 第65-71页 |
一 地表面平均切应力τ_s | 第65-67页 |
二 树体阻力(应力)τ_T | 第67-68页 |
三 扰动边界层切应力τ | 第68-69页 |
四 τ_s和τ_T的解 | 第69-70页 |
五 零平面位移d | 第70-71页 |
六 粗糙度z_0 | 第71页 |
第三节 实测值与理论值的比较 | 第71-74页 |
一 动力速度u_* | 第71-74页 |
二 零平面位移d | 第74页 |
三 粗糙度z_0 | 第74页 |
第四节 模式的分析 | 第74-78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林网体系地面边界层特征 | 第79-99页 |
第一节 林带、林网的结构参数与动力参数 | 第79-82页 |
一 透风系数 | 第79页 |
二 林带阻力系数 | 第79-80页 |
三 林网迎风密度 | 第80-82页 |
第二节 林网体系地面边界层动力参数理论模式 | 第82-86页 |
一 扰动边界层切应力τ与动力速度u_* | 第82-83页 |
二 τ_s和τ_T的解 | 第83-84页 |
三 零平面位移d | 第84-85页 |
四 粗糙度z_0 | 第85-86页 |
第三节 实测值与理论值的比较 | 第86-92页 |
一 连续平行林带 | 第86-91页 |
二 方格林网 | 第91-92页 |
第四节 动力速度模式分析 | 第92-98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区域性防风效应 | 第99-111页 |
第一节 疏林体系的区域性防风效应 | 第99-104页 |
一 疏林边界层分层结构 | 第99-101页 |
二 扰动边界层动力速度 | 第101-103页 |
三 疏林体系的区域性防风效应模型 | 第103-104页 |
四 应用简例 | 第104页 |
第二节 用地转偏差方法估算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区域性防风效应 | 第104-110页 |
一 原理 | 第104-106页 |
二 地点和季节的选择 | 第106-107页 |
三 计算方法与结果 | 第107-11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防护林带的自防风效应 | 第111-128页 |
第一节 林带自防风效应的实验研究 | 第111-116页 |
一 实验方法 | 第111-112页 |
二 结果分析 | 第112-116页 |
第二节 林带内阻力分布的理论模式 | 第116-122页 |
一 林带内阻力分模式 | 第116-117页 |
二 林带内阻力分布与相关因子的关系 | 第117-118页 |
三 模式验证 | 第118-121页 |
四 实际应用意义 | 第121-122页 |
第三节 林带自防风效应的力矩指标 | 第122-127页 |
一 力矩指标表达式 | 第122-124页 |
二 林带内力矩分布与相关因子的关系 | 第124-12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8-13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