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 前言 | 第9-2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7页 |
·温室效应与碳循环 | 第9页 |
·碳失汇与土壤呼吸 | 第9-10页 |
·土壤呼吸 | 第10-17页 |
·土壤呼吸的含义 | 第10页 |
·土壤呼吸的测定方法 | 第10-12页 |
·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非生物因子 | 第12-14页 |
·生物因子 | 第14-15页 |
·土壤呼吸的研究模型 | 第15-17页 |
·基于有机质分解的土壤呼吸模型 | 第16页 |
·基于统计学分析的经验模型 | 第16页 |
·基于过程的CO_2生产转移模型 | 第16-17页 |
2 有关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 土样采集及处理 | 第21页 |
2 土壤呼吸作用的测定 | 第21页 |
3 土壤含水率、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1-22页 |
5 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Q_(10)值计算 | 第22页 |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三 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栎林和人工火炬松林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的室内模拟研究 | 第23-27页 |
1 研究区域自然状况 | 第2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3 结果 | 第23-27页 |
·不同培养温度下2种林分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_2量比较 | 第24页 |
·同一培养温度下2种林分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_2量比较 | 第24-25页 |
·2种林分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Q_(10)值)比较 | 第25-26页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主要理化性质 | 第26-27页 |
四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的室内模拟研究 | 第27-38页 |
1 研究区域自然状况 | 第27-28页 |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气候 | 第27-28页 |
·土壤 | 第2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 结果 | 第29-38页 |
·不同培养温度下各海拔高度植被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_2量比较 | 第29-32页 |
·同一温度条件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_2量比较 | 第32-34页 |
·各海拔高度植被0~10CM与10~25CM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_2的比较 | 第34-35页 |
·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比较 | 第35页 |
·不同海拔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主要理化性质 | 第35-38页 |
五 讨论 | 第38-44页 |
1 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栎林和人工火炬松林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的室内模拟研究 | 第38-40页 |
·不同培养温度对天然次生栎林和人工火炬松林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_2量影响的共性 | 第38页 |
·相同培养温度下天然次生栎林和人工火炬松林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_2量的比较 | 第38-39页 |
·天然栎林和人工火炬松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Q_(10)值)比较 | 第39-40页 |
·天然栎林和人工火炬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主要理化性质的比较 | 第40页 |
2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的室内模拟研究 | 第40-44页 |
·不同培养温度下各海拔高度植被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_2量比较 | 第40-41页 |
·同一温度条件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_2量比较 | 第41页 |
·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比较 | 第41-42页 |
·各海拔高度植被0~10CM与10~25CM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_2的比较 | 第42页 |
·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主要理化性质的比较 | 第42-44页 |
六 建议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