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铵盐微粒灭火剂在单室火灾抑制过程中的动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超细微粒灭火剂的制备技术研究 | 第14-19页 |
·超细微粒灭火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 第19-22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超细微粒灭火剂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第23-36页 |
·引言 | 第23页 |
·超细微粒灭火剂的制备 | 第23-26页 |
·灭火剂的超细化 | 第23-25页 |
·灭火剂的表面处理 | 第25-26页 |
·超细微粒灭火剂的性能测定 | 第26-35页 |
·粒径及其分布 | 第26页 |
·斥水性 | 第26-28页 |
·吸湿率 | 第28-29页 |
·流动性 | 第29-32页 |
·松密度 | 第32页 |
·表面润湿性 | 第32-34页 |
·颗粒表面分析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微粒浓度的激光测量方法研究 | 第36-55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激光消光法测定微粒浓度原理 | 第37-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4页 |
·试样与仪器 | 第39-41页 |
·超细微粒灭火剂微粒浓度标定实验 | 第41-43页 |
·超细微粒灭火剂灭火浓度激光测定实验 | 第43-4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超细微粒灭火剂试样1的激光吸收系数K | 第44-45页 |
·超细微粒灭火剂试样2的激光吸收系数K | 第45-47页 |
·超细微粒灭火剂试样3的激光吸收系数K | 第47-49页 |
·超细微粒灭火剂试样4的激光吸收系数K | 第49-51页 |
·超细微粒灭火剂在杯式燃烧器中的灭火浓度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无火源施放后微粒灭火剂的运动特性 | 第55-73页 |
·引言 | 第55-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61页 |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58-60页 |
·实验步骤 | 第60-6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71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61页 |
·施放5秒时微粒浓度变化情况 | 第61-66页 |
·施放30秒时微粒浓度变化情况 | 第66-71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微粒灭火剂灭火室内运动特性模拟研究 | 第73-95页 |
·引言 | 第73-75页 |
·模型理论 | 第73-75页 |
·气相流场数学模型 | 第75-81页 |
·气固两相流模型 | 第81-85页 |
·气固两相流模型发展概述 | 第81-82页 |
·气固两相流动分类 | 第82页 |
·灭火剂喷射两相流模型的选择 | 第82-85页 |
·灭火室内灭火剂喷射流动过程数值模拟 | 第85-94页 |
·喷嘴内气固两相流动过程模拟 | 第85-87页 |
·灭火室内灭火剂喷射过程模拟 | 第87-94页 |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87-88页 |
·设置求解器与计算模式 | 第88页 |
·边界条件与操作条件 | 第88页 |
·定义计算模型 | 第88-8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9-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磷酸铵盐微粒灭火剂抑制单室火灾实验研究 | 第95-113页 |
·引言 | 第95-97页 |
·单室模型下的火灾燃烧特性研究 | 第97-106页 |
·实验部分 | 第97-9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9-106页 |
·单室模型下的微粒灭火剂灭火实验研究 | 第106-112页 |
·实验装置与器材 | 第106-107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0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2页 |
·施放1000克超细微粒灭火剂与火焰相互作用 | 第107-110页 |
·施放500克超细微粒灭火剂与火焰相互作用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113-114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14-115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