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7页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7页 |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论题的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第三节 论题的基本内容 | 第10-11页 |
一、主要思想 | 第10页 |
二、重点和难点 | 第10-11页 |
第四节 论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 第11-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概述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13-15页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 | 第13页 |
二、过渡时期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 | 第13页 |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法律关系 | 第15-16页 |
一、行政法律关系 | 第15-16页 |
二、民事法律关系 | 第16页 |
第三节 城市房屋拆迁的种类 | 第16-18页 |
一、公益性拆迁 | 第16-17页 |
二、商业性拆迁 | 第17-18页 |
第四节 城市房屋拆迁的原则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公私权在其他国家与地区房屋拆迁中的实际应用 | 第19-27页 |
第一节 公私权的法理知识 | 第19-23页 |
一、公权与私权的概念及区别 | 第19-20页 |
二、公权与私权的关系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国外房屋拆迁中体现公私权协调的法律制度 | 第23-24页 |
一、美国“重要空间法” | 第23页 |
二、加拿大的征用制度 | 第23-24页 |
三、英国的征地制度 | 第24页 |
第三节 港澳台地区体现公私权协调的法律制度 | 第24-27页 |
一、香港的官地收回制度 | 第24-25页 |
二、澳门的土地征用制度 | 第25页 |
三、台湾的征收制度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公私权的冲突 | 第27-34页 |
第一节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公私权冲突的表现 | 第27-29页 |
一、拆迁决策阶段公私权的冲突 | 第27-28页 |
二、强制拆迁造成的公私权的冲突 | 第28页 |
三、拆迁补偿不合理造成的公私权的冲突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公私权冲突的原因 | 第29-34页 |
一、法律的缺失 | 第29-31页 |
二、程序的失当 | 第31-32页 |
三、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公私权的协调 | 第34-41页 |
第一节 协调公私权的根本理念 | 第34-35页 |
一、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 | 第34-35页 |
二、构建“程序本位”的法制观念 | 第35页 |
第二节 协调公私权的具体要求 | 第35-41页 |
一、公权的调整范围必须是明确的 | 第35-36页 |
二、作为公权后盾的强制力必须是合法的 | 第36-37页 |
三、执行权力的程序必须是正当的 | 第37-38页 |
四、权利受损时救济途径必须是全面的 | 第38-39页 |
五、补偿标准应该是合理的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