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对外文化交流论文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8-12页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8-9页
 二、研究综述第9-10页
  (一) 国外研究第9页
  (二) 国内研究第9-10页
 三、本文创新点第10-11页
 四、研究方法第11-12页
第一章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和价值第12-21页
 第一节 孔子学院是特殊的跨文化传播者第12-16页
  (一) 孔子学院概况第12-14页
  (二)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含义第14-15页
  (三) 孔子学院是特殊的跨文化传播者第15-16页
 第二节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第16-19页
  (一) 国际背景第16-18页
  (二) 国内背景第18-19页
 第三节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价值第19-21页
  (一) 塑造积极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国的外交能力第19页
  (二) 建立全球文化品牌,提升国家软实力第19-20页
  (三) 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第20-21页
第二章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分析——美国匹茨堡大学孔子学院、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大学孔子学院、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为例第21-35页
 第一节 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内容第21-24页
  (一) 基础语言的传播第21-22页
  (二) 物质文化的传播第22-23页
  (三) 精神文化的传播第23-24页
 第二节 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渠道第24-31页
  (一) 课堂教学第24-25页
  (二) 主题活动第25-27页
  (三) 印刷媒介第27-30页
  (四) 电子媒介第30-31页
 第三节 孔子学院的受众第31-33页
  (一) 汉语学习者的构成情况第31-32页
  (二) 学习汉语的动机第32页
  (三) 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第32-33页
 第四节 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效果第33-35页
  (一) 不同国家的传播效果不同第33-34页
  (二) 受传者有选择性地接受中国文化第34页
  (三) 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不一致第34-35页
第三章 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障碍第35-43页
 第一节 孔子学院硬件设施不足第35-37页
  (一) 汉语师资弱化第35-36页
  (二) 教材内容单一第36页
  (三) 教学方法程式化第36-37页
 第二节 孔子学院存在跨文化曲解第37-39页
  (一) 区域间的文化差异第37-38页
  (二) 文化优越感与文化保护主义中隐藏的心理抵触第38-39页
  (三) 信息编码与解码存曲解第39页
 第三节 海外舆论的误解阻碍孔子学院发展第39-43页
  (一) 种族偏见第40页
  (二) 刻板印象第40-41页
  (三) 文化侵略第41-43页
第四章 对孔子学院今后跨文化传播的初步思考第43-49页
 第一节 加强政府的主导功能,提升传播主体的传播能力第43-45页
  (一) 以政府做组织后盾,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第43页
  (二) 发挥政府强大的资源功能,拓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第43-44页
  (三) 与国内外机构联合,寻求资源共享第44-45页
 第二节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尊重传播规律,循序渐进第45-46页
  (一) 不同背景受众传播不同文化内容第45页
  (二) 不同的传播方式选择不同的传播策略第45-46页
  (三) 借鉴国外语言推广机构经验,加强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调查研究第46页
 第三节 深入区域,增进传受双方的跨文化适应第46-49页
  (一) 增进与合作大学的文化交流第46-47页
  (二) 增进与当地社区的交流第47-48页
  (三) 增进与当地企业的交流第48-49页
结束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致谢第54-56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文化视角:美国动画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下一篇: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危机传播和媒体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