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基督教论文--教会组织及教堂论文

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建构研究--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个案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55页
   ·问题的提出第14-19页
   ·相关研究综述第19-41页
     ·基督教青年会研究:组织身份的断裂第20-23页
     ·当代大陆基督宗教社会服务研究第23-28页
     ·台湾的宗教社会服务研究:宗教组织的两难困境第28-31页
     ·美国的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研究第31-39页
     ·简短的评论第39-41页
   ·分析框架与相关说明第41-55页
     ·分析框架第41-49页
     ·篇章结构与研究说明第49-55页
第二章 教会与社会之间(1949年以前)第55-93页
   ·宗教身份:来源与不稳定性的基础第56-62页
   ·合法性约束下宗教身份的表达第62-68页
     ·宗教身份在早期发展中的合法性功能第62-65页
     ·宗教身份的行动基础第65-66页
     ·宗教身份的成员认同基础第66-68页
   ·基于宗教身份的合法性流失第68-73页
     ·非基督教运动的影响:合法性的教外冲击与教内限制第68-70页
     ·社会福音解释能力的衰落第70-71页
     ·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的世俗化趋势第71-73页
   ·事业及资源:立足于世俗社会领域第73-82页
     ·非宗教性质的社会事业及其构成第73-78页
     ·资源构成第78-82页
   ·教会与社会之间:身份建构的努力及其困扰第82-91页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三章 为基督教服务的组织(1949-1966)第93-119页
   ·基督教青年会继续存在的合法性基础第94-101页
     ·政治合法性第95-98页
     ·功用合法性第98-101页
   ·基督教青年会行动领域的变化第101-106页
     ·宗教领域边界刚性化第101-103页
     ·基督教青年会行动领域的限定第103-106页
   ·组织身份的进一步模糊化第106-117页
     ·合法性机制下与教会组织的趋同第107-111页
     ·缺乏行动基础的宗教身份第111-114页
     ·国家管理体制及组织身份的外部认知第114-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四章 身份重建:现代非营利组织(1980年代以来)第119-156页
   ·身份重建的宏观基础第119-130页
     ·宗教领域的变化与组织恢复第120-123页
     ·世界基督教青年会的开放趋势第123-127页
     ·非营利组织行动领域的制度化第127-130页
   ·身份重建的组织基础第130-141页
     ·“四会合一”下与单位体制的同构第131-135页
     ·社团领域的制度支持与上海青年会自立诉求的实现第135-141页
   ·身份重建:意义与合法性获得第141-155页
     ·恢复初期“拾遗补缺”的社会服务第141-143页
     ·走出会所,走向社区第143-146页
     ·现代非营利组织:身份的确立第146-152页
     ·现代非营利组织身份的行动引导与合法性保障功能第152-155页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第五章 无形的十字架:身份重建后的基督教因素第156-186页
   ·体现为工作人员文化第157-176页
     ·理事们第157-168页
     ·干事们第168-172页
     ·工作人员文化第172-176页
   ·体现为组织外部形象第176-180页
   ·体现为虚拟组织身份第180-184页
 本章小结第184-186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186-205页
   ·基本结论第186-198页
     ·组织身份建构的动因:不同合法性要求之间的差异第187-189页
     ·组织身份建构的结果:合法性来源与类型之侧重点的变化第189-194页
     ·组织身份建构的基本条件:行动领域的多元化与制度化第194-198页
   ·进一步讨论:当代宗教公益事业参与的组织化形式第198-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16页
附录一 深度访谈记录编码表第216-217页
附录二 本文所使用的图表第217-2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第218-219页
致谢第219-221页

论文共2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锈钢生产脱磷问题研究
下一篇: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以中原地区Y县基督教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