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倒分析的桥梁抗震性能评估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3页 |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7页 |
| ·地震灾害 | 第10-12页 |
| ·桥梁震害现象 | 第12-14页 |
| ·我国桥梁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 ·桥梁抗震性能现状及抗震性能评估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桥梁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 第17-19页 |
| ·Pushover 方法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Pushover 分析方法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本文各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 2 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 | 第23-38页 |
| ·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基本理论 | 第23-35页 |
|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 第23-24页 |
| ·水平加载模式 | 第24-25页 |
| ·结构的承载力曲线 | 第25-26页 |
| ·目标位移法与能力谱法 | 第26-33页 |
| ·性能点的确定步骤 | 第33-34页 |
| ·Pushover 分析的一般过程 | 第34-35页 |
| ·Pushover 分析过程中几个问题探讨 | 第35-37页 |
| ·用离散的铰模拟结构的非线性性能 | 第35页 |
| ·离散的塑性铰的特性 | 第35-36页 |
| ·塑性铰的力——位移曲线 | 第36页 |
| ·静力Pushover 分析的精度 | 第36-37页 |
| ·静力Pushover 分析的主要用途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基于延性理论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 第38-56页 |
| ·延性基本概念 | 第38-39页 |
| ·延性的定义 | 第38页 |
| ·延性指标 | 第38-39页 |
| ·桥梁结构的延性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 ·延性分析方法的原理 | 第39-40页 |
| ·桥梁破坏极限状态 | 第40-41页 |
| ·结构的破坏准则 | 第41-42页 |
| ·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的损伤模型 | 第42-51页 |
| ·损伤的基本概念 | 第42-43页 |
| ·损伤模型及损伤指数 | 第43-48页 |
| ·本文所选损伤模型及损伤指数的确定 | 第48-51页 |
| ·震害等级的划分 | 第51-54页 |
| ·震害等级的划分 | 第51-54页 |
| ·本文提出的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4 某在役桥梁独立墩抗震性能评估 | 第56-67页 |
| ·桥梁资料 | 第56-57页 |
| ·17 号桥墩横桥向抗震性能评估 | 第57-62页 |
| ·分析模型确定 | 第57-58页 |
| ·中国规范反应谱的参数设定 | 第58-59页 |
| ·Pushover 分析 | 第59-60页 |
| ·性能点及损伤指数确定 | 第60-61页 |
| ·17 号桥墩横桥向抗震性能评估 | 第61-62页 |
| ·21 号桥墩横桥向抗震性能评估 | 第62-65页 |
| ·分析模型确定 | 第62页 |
| ·Pushover 分析 | 第62页 |
| ·性能点及损伤指数确定 | 第62-64页 |
| ·21 号桥墩横桥向抗震性能评估 | 第64-65页 |
| ·本文所提出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的准确性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5 全桥抗震性能评估 | 第67-81页 |
| ·顺桥向抗震性能评估 | 第67-75页 |
| ·正X 向Pushover 分析 | 第67-71页 |
| ·负X 向Pushover 分析 | 第71-75页 |
| ·顺桥向抗震性能综合评定 | 第75页 |
| ·横桥向抗震性能评估 | 第75-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 ·全文总结 | 第81-82页 |
| ·展望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