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 ·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 ·无刷直流电机的特性及应用 | 第11-13页 |
| ·无刷直流电机的特性 | 第11页 |
| ·无刷直流电机的应用 | 第11-13页 |
|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3-18页 |
|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式 | 第13-15页 |
| ·无刷直流电机先进控制策略 | 第15-17页 |
| ·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器的发展 | 第17-18页 |
| ·无刷直流电机的前景展望 | 第18-20页 |
| ·电力电子技术及微处理器技术对无刷直流电机的影响 | 第19页 |
| ·永磁材料的发展对无刷直流电机性能的促进 | 第19页 |
| ·无刷直流电机的性能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 | 第19-20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0-21页 |
| 第2章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以及原理 | 第21-28页 |
| ·无刷直流电机的组成 | 第21-22页 |
| ·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22-24页 |
|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4-28页 |
| ·电压方程 | 第24-25页 |
| ·转矩方程 | 第25-26页 |
| ·状态方程 | 第26页 |
| ·等效电路 | 第26页 |
| ·传递函数 | 第26-28页 |
| 第3章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28-42页 |
|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28页 |
| ·电机的起动方法 | 第28-30页 |
| ·转子位置检测方案的选择 | 第30-39页 |
| ·状态观测器法 | 第31页 |
| ·电感法 | 第31-32页 |
| ·人工智能方法 | 第32页 |
| ·反电动势法电机控制的原理 | 第32-39页 |
| ·控制方法的确定 | 第39-40页 |
| ·控制核心的确定 | 第40-42页 |
| 第4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42-62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TMS320F2812主控电路 | 第42-51页 |
| ·DSP板上硬件资源 | 第43-44页 |
| ·DSP片内相关资源模块 | 第44-48页 |
| ·串口通讯接口电路 | 第48-49页 |
| ·串行EEPROM电路 | 第49-51页 |
| ·主电路设计 | 第51-52页 |
| ·驱动电路部分设计 | 第52-54页 |
| ·驱动芯片IR2133简介 | 第52-53页 |
| ·IR2133驱动电路设计 | 第53-54页 |
| ·控制电路部分设计 | 第54-57页 |
| ·电源电路的设计 | 第54-56页 |
| ·时钟电路与仿真接口设计 | 第56页 |
| ·转速的控制 | 第56-57页 |
| ·检测保护电路部分设计 | 第57-60页 |
| ·电流检测保护电路 | 第57-59页 |
| ·电压检测保护电路及过热保护设计 | 第59-60页 |
| ·硬件抗干扰设计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及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62-82页 |
| ·引言 | 第62-63页 |
| ·DSP软件开发流程 | 第63-64页 |
| ·软件系统的主要模块设计 | 第64-69页 |
|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第64-66页 |
| ·系统初始化模块 | 第66页 |
| ·电机起停控制模块 | 第66-67页 |
| ·位置检测设计 | 第67页 |
| ·中断服务模块 | 第67-69页 |
|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69-81页 |
| ·数字PID算法 | 第70-71页 |
| ·模糊PID算法 | 第71-72页 |
|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第72-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6章 控制系统的仿真 | 第82-98页 |
| ·仿真工具介绍 | 第82页 |
| ·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 第82-92页 |
| ·无刷直流电机总体模块 | 第83-87页 |
| ·速度控制模块 | 第87-88页 |
| ·电流滞环控制模块 | 第88页 |
| ·参考电流模块 | 第88-90页 |
| ·位置计算模块 | 第90-91页 |
| ·电压逆变器模块 | 第91-92页 |
| ·仿真结果和分析 | 第92-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