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女性之歌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诗经》中的女性人物群像 | 第10-21页 |
第一节 辛勤的劳动者 | 第10-13页 |
一 采集 | 第10-12页 |
(一) 采集药物和食物 | 第10-11页 |
(二) 采集纺染原料 | 第11-12页 |
二 制衣 | 第12页 |
三 砍柴 | 第12页 |
四 采桑养蚕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妇女 | 第13-15页 |
一 归宁父母的孝顺女儿 | 第13页 |
二 祭祖者 | 第13页 |
三 德色不称的贵妇 | 第13-14页 |
四 美貌贤淑的国母 | 第14页 |
五 跳舞的巫女 | 第14页 |
六 为国奔走的奇女子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婚恋中的妇女 | 第15-21页 |
一 待嫁者 | 第15-16页 |
二 失恋者 | 第16-17页 |
三 拒婚者 | 第17页 |
四 美嫁娘 | 第17-18页 |
五 寂寞思妇 | 第18-19页 |
六 哀怨的弃妇 | 第19-20页 |
七 悼亡者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诗经》中的女性精神世界 | 第21-33页 |
第一节 主体意识 | 第21-23页 |
一 承嗣主体 | 第21页 |
二 感情主体 | 第21-22页 |
三 婚姻主体 | 第22-23页 |
四 政治主体 | 第23页 |
第二节 爱情意识 | 第23-29页 |
一 思慕之诚 | 第24页 |
二 求嫁之切 | 第24-25页 |
三 拒婚之勇 | 第25-26页 |
四 相思之苦 | 第26-28页 |
五 遭弃之悲 | 第28-29页 |
六 丧偶之痛 | 第29页 |
第三节 家国意识 | 第29-33页 |
一 孝顺父母 | 第29-30页 |
二 想念家乡 | 第30-31页 |
三 为国奔走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诗经》所反映的女性社会地位 | 第33-40页 |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审美标准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女性的社会地位 | 第34-40页 |
一 女性的社会权利 | 第34-35页 |
二 女性的婚姻 | 第35-38页 |
(一) 婚姻上从属 | 第35-36页 |
(二) 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自主 | 第36-38页 |
三 女性在男女间的地位 | 第38页 |
四 女性生育的责任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