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经济仿生学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经济学家的经济仿生观点 | 第11-15页 |
·国内经济学家的经济仿生观点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7-55页 |
·仿生学理论 | 第17-23页 |
·仿生学的定义 | 第17-18页 |
·仿生学的学科特征 | 第18-19页 |
·仿生学的发展路径 | 第19-23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23-31页 |
·生态学基本概念 | 第23-26页 |
·生物间关系理论 | 第26-28页 |
·生物与环境间关系理论 | 第28-31页 |
·遗传学理论 | 第31-36页 |
·DNA 与遗传和变异 | 第31-33页 |
·生物进化理论 | 第33-36页 |
·演化经济学理论 | 第36-40页 |
·演化经济学的起源 | 第36-37页 |
·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 第37-40页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40-43页 |
·创新的概念 | 第40-41页 |
·技术创新的概念 | 第41-43页 |
·技术创新的分类 | 第43页 |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 第43-50页 |
·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 | 第43-45页 |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 | 第45-46页 |
·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 | 第46-48页 |
·区域创新网络 | 第48-49页 |
·区域创新环境 | 第49-50页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50-54页 |
·区域经济的内涵 | 第50-51页 |
·区域经济结构 | 第51-52页 |
·区域产业结构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仿生学研究 | 第55-65页 |
·技术的仿生化描述 | 第55-58页 |
·技术与物种 | 第55页 |
·技术基因与生物基因 | 第55-56页 |
·技术种群与生物种群 | 第56页 |
·技术系统与生物群落 | 第56-58页 |
·技术创新的仿生化描述 | 第58-64页 |
·技术创新——基因的变异与重组 | 第59-60页 |
·技术创新生命周期 | 第60-62页 |
·技术创新扩散——物种迁移与入侵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技术创新动因的仿生学研究 | 第65-82页 |
·生物进化的动力 | 第65-66页 |
·技术创新动力模型 | 第66-72页 |
·希克斯诱导创新模型——生物最低能耗理论 | 第66-67页 |
·罗森堡瓶颈诱导创新模型——生物链条上的协同进化 | 第67-68页 |
·技术推动模型——生物自组织机能 | 第68-69页 |
·需求拉动模型——生物适应环境机能 | 第69-70页 |
·双重推动模型——生物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 | 第70-71页 |
·技术创新动力多元论——生态因子综合作用 | 第71页 |
·连环—回路模型——生态系统能量的封闭循环 | 第71-72页 |
·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 | 第72-77页 |
·熵的内涵 | 第72-75页 |
·技术创新系统具有自组织性 | 第75-77页 |
·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 | 第77-81页 |
·技术种间生态位分析 | 第77-78页 |
·技术变异基因进化分析 | 第78-80页 |
·技术创新主体博弈分析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技术创新主体的仿生学研究 | 第82-98页 |
·企业生命特征 | 第82-85页 |
·企业DNA 与创新能力 | 第82-84页 |
·企业成长与生命周期 | 第84-85页 |
·企业仿生系统 | 第85-93页 |
·企业神经系统 | 第85-87页 |
·企业血液循环系统 | 第87-88页 |
·企业消化系统 | 第88-89页 |
·企业泌尿系统 | 第89-90页 |
·企业免疫系统 | 第90-91页 |
·企业骨骼系统 | 第91-93页 |
·企业生态系统 | 第93-97页 |
·企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 第93-95页 |
·企业生态系统演化条件和动因 | 第95-96页 |
·企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区域创新系统的仿生学研究 | 第98-116页 |
·区域创新系统的生态学内涵 | 第98-101页 |
·创新群落概念的提出 | 第98-99页 |
·创新群落与创新种群 | 第99-100页 |
·创新群落的生态特征 | 第100-101页 |
·区域创新群落形成机理 | 第101-104页 |
·创新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互异 | 第101-104页 |
·创新群落中的种内竞合 | 第104页 |
·区域创新群落的运行机制 | 第104-108页 |
·共生单元 | 第104-105页 |
·能量流动 | 第105-106页 |
·产业群落 | 第106-107页 |
·协同进化 | 第107-108页 |
·区域创新群落的生命过程 | 第108-109页 |
·形成阶段:物种扩散——优势种产生 | 第108页 |
·发展阶段:优势种强大——关联种群聚集 | 第108页 |
·成熟阶段:群落结构稳定——广泛分布 | 第108-109页 |
·衰落与更新阶段:优势种退化——群落死亡或重生 | 第109页 |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109-115页 |
·经济系统 | 第109-111页 |
·区域经济系统 | 第111-113页 |
·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七章 基于仿生学视角的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研究 | 第116-145页 |
·吉林省区域创新生态群落系统种群现状 | 第116-118页 |
·企业种群 | 第116-117页 |
·高校及科研机构种群 | 第117-118页 |
·中介机构种群 | 第118页 |
·政府等行政机构种群 | 第118页 |
·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优势产业群落分析 | 第118-124页 |
·汽车产业群落生态位及系统中作用 | 第118-120页 |
·石油化工产业群落生态位及系统中作用 | 第120-121页 |
·农产品加工业群落生态位及系统中作用 | 第121页 |
·医药产业群落生态位及系统中作用 | 第121-122页 |
·光电子信息产业群落生态位及系统中作用 | 第122-124页 |
·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 第124-135页 |
·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原则 | 第124-126页 |
·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26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26-128页 |
·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评价过程 | 第128-135页 |
·吉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 第135-144页 |
·区域创新系统四大关键种群构建 | 第135-139页 |
·区域创新系统五大优势产业微观群落构建 | 第139-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8页 |
·研究结论 | 第145-14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研究展望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7页 |
摘要 | 第157-160页 |
ABSTRACT | 第160-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