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热L-乳酸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
提要 | 第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6页 |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9-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10-12页 |
·乳酸的性质和用途 | 第12-16页 |
·乳酸的结构与性质 | 第12-13页 |
·乳酸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第13-16页 |
·乳酸的生产方法 | 第16-20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16页 |
·酶法 | 第16-17页 |
·发酵法 | 第17-20页 |
·乳酸发酵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乳酸发酵工艺 | 第20-22页 |
·菌种选育技术 | 第22-25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2章 嗜热L-乳酸菌的选育 | 第26-52页 |
·引言 | 第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6-30页 |
·样品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培养基 | 第28-29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9-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8页 |
·乳酸的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斐林滴定法测定发酵液中残糖量 | 第31-32页 |
·菌种的保藏与活化 | 第32-33页 |
·基本的发酵工艺 | 第33页 |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和筛选 | 第33-34页 |
·菌株的稳定性 | 第34页 |
·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34-35页 |
·诱变出发菌株发酵特性的研究 | 第35页 |
·紫外线诱变 | 第35-36页 |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 | 第36-38页 |
·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产酸能力的比较 | 第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和筛选 | 第38-42页 |
·菌株的稳定性 | 第42页 |
·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42-43页 |
·出发菌株发酵特性的研究 | 第43-44页 |
·紫外线诱变 | 第44-46页 |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 | 第46-50页 |
·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产酸能力的比较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52-69页 |
·引言 | 第52页 |
·试验材料 | 第52-53页 |
·菌种 | 第52-53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3页 |
·培养基 | 第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6页 |
·玉米糖化液制备 | 第53-54页 |
·发酵培养基成分的单因子试验 | 第54-56页 |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 | 第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8页 |
·发酵培养基成分的单因子试验 | 第56-65页 |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69-82页 |
·引言 | 第69页 |
·试验材料 | 第69-71页 |
·菌种 | 第69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9-70页 |
·发酵罐图片 | 第70页 |
·培养基 | 第70-71页 |
·试验方法 | 第71-72页 |
·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71-72页 |
·发酵罐工艺的研究 | 第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81页 |
·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72-77页 |
·发酵罐发酵工艺的研究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6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摘要 | 第91-93页 |
Abstract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