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校园中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营造--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 2 高校校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问题 | 第17-25页 |
| ·国外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 ·国内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 ·我国高校校园建设的划分阶段及其特征 | 第19-20页 |
|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0-23页 |
| ·当代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问题 | 第20-21页 |
| ·当代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3 地域特色的内涵 | 第25-31页 |
| ·地域特色的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 ·地域 | 第25页 |
| ·广义的地域特色 | 第25页 |
| ·高校校园的地域特色 | 第25-26页 |
| ·地域特色的多种属性 | 第26-27页 |
| ·内在的同质性 | 第26页 |
| ·外在的差异性 | 第26页 |
| ·系统性 | 第26页 |
| ·开放性 | 第26-27页 |
| ·地域特色的要素构成 | 第27-29页 |
| ·社会文化要素 | 第27-28页 |
| ·环境自然要素 | 第28-29页 |
| ·经济技术要素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4 高校校园空间地域特色的影响要素 | 第31-41页 |
| ·社会文化对高校校园地域特色的影响 | 第31-34页 |
| ·社会文化要素对校园空间的影响 | 第31页 |
| ·高校校园中校园文化空间的建构 | 第31-32页 |
| ·社会文化要素在高校校园空间中的地域特色体现 | 第32-34页 |
| ·自然环境对高校校园地域特色的影响 | 第34-39页 |
| ·地形地貌 | 第34-36页 |
| ·气候 | 第36页 |
| ·水体 | 第36-37页 |
| ·植被 | 第37-39页 |
| ·材质 | 第39页 |
| ·经济技术对高校校园地域特色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经济要素 | 第40页 |
| ·技术要素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5 高校校园空间地域特色的表达途径 | 第41-54页 |
| ·高校校园空间布局模式的地域特色选择 | 第41-47页 |
| ·高校校园的空间布局模式 | 第41-45页 |
| ·高校校园空间布局模式的地域特色选择 | 第45-47页 |
| ·高校校园景观体系的地域特色表达 | 第47-50页 |
| ·色彩子系统 | 第47-48页 |
| ·开放空间子系统 | 第48-49页 |
| ·界面子系统 | 第49页 |
| ·标志子系统 | 第49-50页 |
| ·眺望子系统 | 第50页 |
| ·高校校园建筑群体的地域特色表达 | 第50-52页 |
| ·建筑群体所形成的高校校园空间地域特色表现 | 第50-51页 |
| ·建筑自身的地域特色及其表达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规划案例 | 第54-70页 |
| ·校区所处的西安古城地域特色分析 | 第54-57页 |
| ·西安地域特色的背景阐述 | 第54页 |
| ·西安总体规划阐述 | 第54-57页 |
| ·地域特色的探寻 | 第57-61页 |
| ·社会文化的传承 | 第57-60页 |
| ·自然环境的交融 | 第60-61页 |
| ·地域特色的表达 | 第61-68页 |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的整体格局 | 第61-66页 |
| ·建筑群体 | 第66-68页 |
| ·景观体系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7 结论 | 第70-72页 |
|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 ·创新点 | 第70-7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图表索引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附录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