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0-31页 |
1 基因组学研究概述 | 第10-12页 |
·基因组及基因组学简介 | 第10页 |
·基因组学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 线粒体及线粒体基因组 | 第12-18页 |
·线粒体介绍 | 第12页 |
·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 第12-17页 |
·线粒体DNA的复制 | 第17页 |
·线粒体DNA的转录 | 第17-18页 |
3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蛋白编码基因与起始密码子 | 第18页 |
·tRNA基因与基因倒置 | 第18-19页 |
·控制区的重复序列、调控序列与保守的二级结构 | 第19-22页 |
4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测序进展及应用价值 | 第22-26页 |
5 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线粒体基因组的纯化 | 第26-27页 |
·测序方法 | 第27-28页 |
·基因组序列数据的拼接及注释 | 第28页 |
6 直翅目昆虫的分类简介 | 第28-29页 |
·直翅目简介 | 第28页 |
·蟋蟀总科简介 | 第28-29页 |
·黄脸油葫芦和云斑金蟋简介 | 第29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31-4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1-34页 |
·实验标本采集、保存和鉴定 | 第31页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1-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42页 |
·总DNA提取 | 第34-36页 |
·PCR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第36-41页 |
·Sub-PCR扩增产物测序 | 第41-42页 |
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2-44页 |
·测序数据的收集和前期处理 | 第42-43页 |
·序列的拼接和组装 | 第43页 |
·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注释与基因定位 | 第43-44页 |
4 利用Z-曲线识别黄脸油葫芦及云斑金蟋N链复制起点 | 第44-45页 |
5 直翅目昆虫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48页 |
·数据集的g1统计值检验和PTP检验: | 第46-47页 |
·最大似然法建树 | 第47-48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64页 |
1 基因组总DNA提纯 | 第48-49页 |
2 PCR扩增、纯化及测序 | 第49-50页 |
·PCR扩增和纯化 | 第49页 |
·Sub-PCR扩增和纯化 | 第49-50页 |
·Sub-PCR产物测序 | 第50页 |
3 序列拼接和注释 | 第50-53页 |
4 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组成、结构及基本特征 | 第53-64页 |
·黄脸油葫芦线粒体基因组 | 第53-58页 |
·云斑金蟋线粒体基因组 | 第58-64页 |
第四部分 黄脸油葫芦与云斑金蟋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及讨论 | 第64-89页 |
1 黄脸油葫芦和云斑金蟋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 | 第64-65页 |
2 线粒体基因排列次序 | 第65-67页 |
3 密码子变异 | 第67页 |
4 A+T富集区的重复序列、调控序列与保守的二级结构 | 第67-69页 |
5 基因间隔序列及多余tRNA结构 | 第69-73页 |
6 密码子的使用及与tRNA之间的关系 | 第73-78页 |
7 Z-曲线对黄脸油葫芦及云斑金蟋N链复制起点的识别结果 | 第78-83页 |
8 N链编码的ND还原酶亚单位基因在系统发育分析中的适用性及对直翅目内系统发育关系的讨论 | 第83-89页 |
总结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