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钼酿酒酵母的单倍体和原生质体复合诱变选育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1 引言 | 第15-31页 |
·钼的组织分布、代谢及人体需求量 | 第16页 |
·钼酶的生理功能 | 第16-18页 |
·固氮酶 | 第17页 |
·黄嘌呤氧化酶 | 第17-18页 |
·亚硫酸盐氧化酶 | 第18页 |
·醛氧化酶 | 第18页 |
·硝酸盐还原酶 | 第18页 |
·钼与其他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8-20页 |
·钼与硫 | 第18-19页 |
·钼与钨 | 第19页 |
·钼与铜 | 第19页 |
·钼与硒 | 第19页 |
·钼、硫与镉 | 第19页 |
·钼、硫与铜 | 第19-20页 |
·钼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第20-23页 |
·保护心肌 | 第20页 |
·维持动脉的弹性 | 第20页 |
·抑制癌症的发生 | 第20-21页 |
·钼与动物骨、关节异常的关系 | 第21-22页 |
·钼与动物甲状腺的功能的关系 | 第22页 |
·钼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促进生长的作用 | 第22页 |
·参与电子的传递及铁从铁蛋白的释放及铁的运输 | 第22页 |
·钼与人的发生、发育、成熟可能有一定关系 | 第22页 |
·Mo 可预防痛风和肾结石的发生 | 第22-23页 |
·其它作用 | 第23页 |
·钼缺乏和钼过量可能引起的疾病 | 第23-24页 |
·钼缺乏引起的疾病 | 第23页 |
·钼过量引起的疾病 | 第23-24页 |
·酵母富集微量元素的概况 | 第24-25页 |
·酵母富集微量元素的途径 | 第25-26页 |
·生物吸附 | 第25页 |
·主动运输 | 第25-26页 |
·酵母作为微量元素载体的优点 | 第26-27页 |
·钼元素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催化极谱法 | 第27-28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28页 |
·原子吸收光谱法 | 第28页 |
·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 | 第28页 |
·富钼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 第28-29页 |
·食品工业 | 第29页 |
·预防医学 | 第29页 |
·畜牧业 | 第2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9页 |
·材料 | 第31-32页 |
·菌株 | 第31页 |
·培养基与渗稳剂 | 第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仪器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9页 |
·单倍体分离及倍性鉴定 | 第32-33页 |
·单倍体液体抗性水平检测 | 第33页 |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 第33-34页 |
·原生质体与单倍体紫外线诱变 | 第34页 |
·原生质体与单倍体紫外线复合诱变 | 第34-35页 |
·原生质体与单倍体微波复合诱变 | 第35-36页 |
·细胞生物量测定 | 第36页 |
·粗提取液的制备和有机钼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总钼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液体抗性水平检测 | 第37页 |
·诱变菌株生物学功能测定 | 第37-38页 |
·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62页 |
·单倍体制备及诱变出发菌株的获得 | 第39-40页 |
·原生质体以及单倍体紫外线诱变 | 第40-44页 |
·不同剂量紫外线对原生质体以及单倍体的诱变效果 | 第40-42页 |
·紫外诱变菌株液体抗性水平检测 | 第42-44页 |
·原生质体以及单倍体紫外线复合诱变 | 第44-48页 |
·不同剂量紫外线对原生质体以及单倍体的诱变效果 | 第44-46页 |
·紫外复合诱变菌株液体抗性水平检测 | 第46-48页 |
·原生质体以及单倍体微波复合诱变 | 第48-52页 |
·不同剂量微波辐射对原生质体以及单倍体的诱变效果 | 第48-50页 |
·微波诱变菌株液体抗性水平检测 | 第50-52页 |
·总钼含量测定 | 第52-53页 |
·有机钼含量测定 | 第53-54页 |
·Na_2MoO_4 液体抗性水平检测 | 第54-55页 |
·诱变菌株的生物学功能 | 第55-60页 |
·拮抗紫外线辐射效应 | 第55-56页 |
·清除·OH 自由基能力比较 | 第56-57页 |
·清除O_2~(·-)自由基能力比较 | 第57-58页 |
·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硝酸还原酶的活性的测定 | 第59-60页 |
·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60-62页 |
4 讨论 | 第62-65页 |
·单倍体分离与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 | 第62页 |
·原生质体紫外线与微波复合诱变选育 | 第62-63页 |
·富钼酵母生物学功能的检测 | 第63页 |
·创新之处 | 第63页 |
·尚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63-65页 |
5 结论 | 第65-67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7-82页 |
7 致谢 | 第82-83页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