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研究--以Z省Y县某群体性事件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图表目录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 第10-12页 |
| ·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 第10-11页 |
| ·选题预期解决的问题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20-27页 |
| ·群体性事件概述 | 第20-22页 |
|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分析 | 第20-21页 |
|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 第21页 |
|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 第21-22页 |
| ·社区与社区群体性事件概述 | 第22-23页 |
| ·社区 | 第22-23页 |
| ·社区群体性事件 | 第23页 |
| ·社区群体性事件应对的主体相关性分析 | 第23-24页 |
| ·群体性事件与社区应对的相关性 | 第23-24页 |
| ·社区应对与基层政府应对的相关性 | 第24页 |
|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4-27页 |
| ·利益结构均衡理论 | 第24-25页 |
| ·心理落差理论 | 第25-26页 |
| ·制度供给理论 | 第26-27页 |
| 3 社区群体性事件应对能力不足的现状分析 | 第27-34页 |
| ·Y县群体性事件的概述 | 第27页 |
| ·社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能力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 ·设立的"人民调解组织"名存实亡 | 第28-29页 |
| ·基层维稳高投入低产出 | 第29页 |
| ·基层社区预警机制不完善 | 第29-30页 |
| ·社区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 ·对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低 | 第30页 |
| ·对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不足 | 第30-31页 |
| ·上级文件纲领成为虚设 | 第31页 |
| ·社区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的总结反馈能力的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 ·对事发现场的善后处理效率不高 | 第31-32页 |
| ·对媒体资源的运用能力不足 | 第32页 |
| ·对群体性事件的总结能力低 | 第32-34页 |
| 4 社区群体性事件应对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4-40页 |
| ·社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应对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 ·人民调解制度不完善 | 第34-35页 |
| ·基层社区对维稳的实际重要性认识不深 | 第35页 |
| ·社区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 ·现场处置群体性事件经验不足 | 第36页 |
| ·社区的层级较低、权限不足、行动受限 | 第36-37页 |
| ·社区群体性事件的事后总结反馈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 ·体制和职能不够完善 | 第37-38页 |
| ·对媒体的认识不足 | 第38页 |
| ·社区居民的参与不足 | 第38-40页 |
| 5 社区群体性事件应对能力提升的对策 | 第40-54页 |
| ·提升社区群体性事件应对能力的意义 | 第40-42页 |
| ·从根源上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 第40-41页 |
| ·完善社区职能和社区建设 | 第41-42页 |
| ·社区的管理体制建设更加完善 | 第42页 |
| ·提升社区群体性事件应对能力的措施 | 第42-46页 |
| ·矫正基层社区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误区 | 第42-44页 |
| ·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 | 第44页 |
| ·大力加强民生建设 | 第44-45页 |
| ·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 第45-46页 |
|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 第46页 |
| ·强化居民参与机制来提升社区应对能力 | 第46-48页 |
| ·拓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 | 第47页 |
| ·改善居民参与的现状 | 第47-48页 |
| ·社区群体性事件应对能力提升的配套机制建设 | 第48-54页 |
| ·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 | 第49-50页 |
| ·完善社区体制建设的思考 | 第50-52页 |
| ·积极构建"大调解"体系 | 第52页 |
| ·完善人民信访制度 | 第52-54页 |
| 6 结语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附录 | 第59页 |